第四步,熊氏看價值:客戶比投資人更重要。
在全球金融業進入一個低穀期時,創業者紛紛向投資人示好,希望能夠獲得足夠的資金過冬。但是,熊曉鴿告訴創業者,對企業來說,客戶比投資人更重要。
熊曉鴿認為客戶比投資人更重要,是基於3點認識:
首先,客戶知道企業的優勢在哪裏。
在熊曉鴿看來,投資任何一家企業,首先要了解的是企業的客戶包括哪些。企業的管理要以客戶為主,因為在市場經濟中,沒有人可以判斷出未來會怎樣。企業的優勢和劣勢、服務的好壞完全能夠從客戶身上得知。
其次,隻有客戶才了解市場。
關於熊曉鴿的這個觀點,與他一同擔任過《贏在中國》評委的巨人集團董事長史玉柱是最好的實踐者。史玉柱曾說過,市場上沒有所謂的專家,唯一的專家是客戶。
熊曉鴿最擔心創業者不先去了解客戶,而是一天到晚想著怎麼蒙投資人的錢。作為投資者,熊曉鴿也會問他的客戶,創業者就是他的客戶。熊曉鴿的問題很簡單:你了解你的客戶嗎?
史玉柱在做保健品時,認為:消費者是最好的老師,也就是說,你隻要能打動消費者就行了。史玉柱感慨地說:“營銷是沒有專家的,不能迷信專家。我認為大學裏有關營銷的教材80%的內容都是錯的。要說有專家,我認為唯一的專家(就)是消費者。要做好一個產品,在前期論證階段必須花大量的時間泡在消費者當中。”
史玉柱通過客戶了解了市場,也開拓了市場。這樣的創業者是最有競爭力,也最有可能成功。所以,熊曉鴿很願意找史玉柱這樣的創業者。
最後,隻有獲得客戶才能獲得利潤。
德魯克曾在《後資本主義社會》中說:在企業內部,隻有“成本中心”,而“利潤中心”是一個誤稱。隻有在客戶付錢買了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後,企業才會產生利潤。
熊曉鴿認為,對於創業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市場和客戶。任何一個企業,最終都是在賣服務。隻有客戶付錢埋單,企業才有利潤可言。如果客戶都來退單子,任何一個企業都會陷入困境。
客戶會帶來現金流,企業的生存是以現金流為根本的。如果現金流斷了的話,就像人的血液沒了,那就完了。現金流不是來源於投資者,而要從市場中來,客戶就意味著市場。
基於這些認識,熊曉鴿才會“語重心長”地告訴創業者們:客戶永遠比投資人重要。
第五步,熊氏看隊伍:團隊的應變能力最能打動投資人。
隨著市場環境的日益複雜,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都麵臨著極大的挑戰。熊曉鴿告訴創業者,作為一名投資人,他最看重的是企業領導者和團隊的應變能力。
雖然現在的融資和市場情況跟過去已經沒法比,熊曉鴿也承認多數資本的投資已經變得很謹慎,但他仍然認為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是很好的。
熊曉鴿的投資策略,主要圍繞三方麵的問題:市場、產品和團隊。熊曉鴿更看重團隊的應變能力,“如果應變能力很強會更具吸引力”。現在的投資人,更關注企業的執行能力和應變能力。
應變和執行直接決定了企業的生死,如何在變化中成功,也成為困擾眾多企業管理者的問題。
熊曉鴿認為,當市場發生變化的時候,對企業的管理者是一個考驗。管理者與團隊的執行能力、應變能力,不僅能拯救企業,更能打動投資者的心。
在熊曉鴿看來,所謂的應變不僅僅是應變上市和不上市,更多的是針對企業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市場環境發生了變化,企業的計劃也需要改變。尤其重要的是,作為企業管理者,其心態也要調整。
在遭遇變故的時候,企業的管理者不能怨天尤人。作為團隊的領導者,要幫助並帶領大家走出困境,一起朝著原來的目標前進。熊曉鴿的觀點很明確,隻有領先於變化,才能贏得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