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一個企業最大的危險就是未經培訓的員工。那麼,一個人最大的危險就是未經準備就上崗,尤其是外企中製度嚴密、分工明確的崗位,任何一個自作多情的想法或超出本職的行動,都有可能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
最穩妥的外企生存方式,莫過於讓自己在不觸碰職場雷區的前提下“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無論你的實力多麼強大,才華多麼傑出,都必須向那些外企中的佼佼者們致敬、學習。
唐駿說,他的成功就是“簡單+勤奮”;李開複說,他願意把成功分享給更多的人;吳士宏什麼也沒有說,但她的行動在訴說著對職場的不甘和期許……處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職業巔峰位置,他們必然有許多的職場經驗值得分享,也有許多不為人知的遺憾和無奈。
看看那些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名字,陳永正、孫振耀、熊曉鴿、譚智……你會發現幾乎所有叫得響名號的職業經理人都有“國際化”的背景。當年唐駿自己辦了三家公司,儼然是事業有成的華人了,但當微軟邀請他的時候,他幾乎毫不猶豫地去了。外企裏的用人、辦事的製度,是我們這些門外漢怎麼也看不透的。除了身臨其境,沒有更好的辦法去彌補我們的短板——職業化。
在外企中錘煉過的人,就像麥當勞、肯德基流水線上熟練的員工,能把一個漢堡準確無誤地做成需要的口味、軟度、溫度和形狀,帶著職業化的微笑說“請慢用”。或許在你看來是很難做到的細節,在他們眼中不過是一個走流程的過程。這也說明,當你掌握了這個流程的步驟之後,你也能成為一個熟練而專業的職場達人。
因此,我們在職業經理人中遴選了12位華人代表,他們有的來自農村,有的是高才生,也有的半路出家。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外企奮鬥的時候,都有一種方式讓自己與眾不同、不能被忽視。唐駿的路演也好,吳士宏的強勢也罷,不過都是應對外企文化的策略,在這個西方經濟主導的世界中,想要參與遊戲,我們就不得不調整自己。當然,這一批華人也讓外企漸漸領教了中國人的辦事風格,他們也在適應我們。
隻是,相互適應的過程中有很多人不了解對方,造成了誤解,作為求職一方,有很多人被無辜地“錯斬”了。正因如此,那些成功者的經曆才更加值得我們借鑒。按規則辦事與靈活處理、照顧人情與遵守製度、互利合作與利益分配等一係列的矛盾他們都遇到過,也都很精彩地解決了。
學習精英,不是讓我們在成功的路上“偷工減料”,而是讓我們堅持正確的方向,並擁有更大的動力去克服主要困難。師夷長技以自強,學習他人未嚐不是我們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不僅可以節省很多猶豫和抉擇的時間,也能夠降低人生探索的成本。
誰說外企就是典型的資本家?誰說中國人不能懂管理?在好的平台上跳對的舞,你就是一個明星。在外企中尋找人生價值的人別忘記帶上本書,帶上這些勝利“遠征”的人們用汗水換回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