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0章 易損斑塊有哪些病理生理機製(2 / 2)

(3)內皮細胞 血管內皮細胞對血管自身穩定起關鍵作用。內皮細胞功能障礙很早就出現在糖尿病、高血壓、吸煙、血脂異常、血漿半胱氨酸升高患者中,雖然這時患者可能還沒有明顯的動脈粥樣硬化與缺血症狀。內皮細胞功能障礙影響血管張力、脂質代謝和凝血機製,炎症細胞激活並合成、分泌各種水解酶、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導致細胞過度增生,最終導致細胞壞死和形成不穩定的複雜斑塊。舒血管因子相對減少,縮血管因子相對上調,激活的白細胞易於進入血管內皮下間隙,誘發血小板聚集,增加脂蛋白和血漿成分的滲透性。高膽固醇血症和其他危險因素均可促進這個過程。大量的動物試驗與臨床幹預研究均證實,他汀類藥物能改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使斑塊趨於穩定。

(4)脂質代謝 高膽固醇血症可引起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障礙,即使沒有斑塊破裂,高膽固醇血症也會增加冠狀動脈血栓形成的危險。更有意義的是,氧化修飾的低密度脂蛋白是高度炎症性和細胞毒性物質,能夠誘導巨噬細胞、血小板等釋放多種生長因子和白細胞介素,導致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內膜增厚及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對凝血、抗凝血係統產生不良影響。Calabri等研究表明,無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如何,高密度脂蛋白低的患者體內可溶性的細胞黏附因子水平明顯低於高密度脂蛋白正常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除了有逆轉膽固醇轉運作用外,Spieker等的研究首次證明了提高體內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能夠增加一氧化氮生物活性而改善內皮功能。

過氧化物酶體增殖體激活受體(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PPAR)是配體激活的核轉錄因子,通過調控靶基因表達而調節多種炎症細胞的功能,其中γ亞群在脂肪形成與脂質代謝中發揮核心作用,活化的PPAR-γ能抑製多種與斑塊進展相關促炎症因子、黏附分子的基因表達以及減少MMPs的產生。研究表明,PPAR-γ活化劑減少纖溶酶原激活物抑製因子-1和纖維蛋白原濃度,增加纖溶活性,從而減少血栓形成;更重要的是,PPAR-γ活化劑在基因水平可促進膽固醇的逆向轉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