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即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軍攻陷大明順天府-北京。
李自成雖多次提醒大軍入城,不可亂殺百姓,奪人財物。
可先鋒劉宗敏一領兵入城,便開始了燒殺搶掠的勾當,一時間北京城中火光四起,哀嚎不絕,斷肢殘臂俯拾皆是,宛如人間煉獄一般。
而此刻紫禁城-乾清宮中,崇禎帝披頭散發,麵如死灰,手持天子佩劍,歪坐龍椅,喃喃自語:“大事去矣,大事去矣!”
忽又想起什麼,起過身來,對著身後的司禮秉筆太監王承恩說道:“承恩,安排幾名心腹將太子、永王、定王分送到勳戚周奎、田弘遇家,讓他們力保太子南下!”
王承恩:“臣謹遵聖命!”然匆匆退下。
崇禎帝聽完王承恩的回複,便不做停留,穿過四處逃散的宮女太監們,徑直入了後宮。
崇禎帝見到周皇後,心情頓時更加沉重起來,卻還是強裝鎮定。
周皇後笑顏不改,輕輕挽過他的袖,伸出玉指撫在崇禎帝顫抖的嘴唇上
“皇上,臣妾伴隨您已久,不求再奢望什麼。君心定,我必隨。”
周皇後說完此話,徐徐退下,帶著一眾妃子在殿中自縊身亡。崇禎帝穩了穩心神,喚來自己的兩個女兒,以免女兒們受辱,痛下心來,舉起寶劍,刺死了自己的幼女。
長平公主見妹妹被自己的父皇刺死,一時驚嚇過度,眼光呆滯,啜泣不停。
崇禎帝又欲揮劍,卻因不忍,終歸無法痛下殺手,隻斬下長平公主的一隻手臂,便衝出了殿門。此刻,他不想也不願再看見帝王家的慘劇。
待一切妥當,崇禎帝已然哀莫大於心死,他喚來王承恩,二人伴著滿城的喊殺聲,登上了萬歲山,不時已經來到了東麓一株老槐樹下。
崇禎帝:“承恩,朕自小便是被你帶大,這麼多年來唯一陪朕走下來的也隻有你了。有時候朕還在想,若朕還是信王,若皇兄沒有那麼早離開,朕是不是會過得舒心一點。嗬,不提也罷,待朕走後,你便逃走吧,越遠越好。”
王承恩的喉嚨裏夾雜著淚水,他哽咽著一字一句地回答:“皇上!臣……遵旨!”
崇禎帝:“承恩,勿做婦人之態!大明朝走到今時今日,不怨朕,隻恨群臣誤朕,群臣皆可殺!”
當崇禎帝說完此話,他回過身來,伴隨著朝陽最後看了一眼紫禁城,那座已經易主的皇城,不再有眷戀,而是一種釋然。
他看了看衣襟上的遺書,然後從容地接過王承恩遞來的黃綢,將黃綢的一端纏繞在自己的脖子上,讓王承恩將另一端係在老槐樹上。
在王承恩熾熱的目光下,崇禎帝緩緩地爬上石塊,再重重地落下,就這樣停在半空,一點點耗盡自己的生命。往事一幕幕重現,心中百味雜集,是否對錯,交予後人評說。
王承恩眼含淚光,跪伏在崇禎帝屍首之前,沉默半晌,撿起地上的寶劍,再三俯首,用沙啞的嗓子喊到:“皇上,君已死,臣又豈敢苟活!讓臣到地下服侍您吧!”便舉劍自刎而死。隻留下衣襟上的遺書,像世上展示著這位忠烈帝王最後的心聲:
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麵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