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多日以繼夜地思考,幾多揮汗如雨的勞作,從精心設計到奮力製作,終於自製30多件設備,並順利地投入了運營。其中有的設備還超過了國外的技藝水平。企業需要一台價值2000多元的變電櫃,賈友群也不主張買,大包大攬地講自己解決。他帶人到物資回收站,翻箱倒櫃,發現一台廢舊機器可以改裝,便用300多元買下來,經過一番改製,將這台廢舊機器打扮得儼然像個新娘。
最後一核算,原計劃需花4.5萬美元進口設備,實際隻花了2.8萬美元,為企業節省了1.7萬美元。
這樣,原來不理解賈友群的人理解了:“這老賈,把中外企業也當自己的小日子過,了不起!”
南高電子有限公司在開發區的全部廠房建成後,一部分原在市裏的設備需要搬遷過來,往返一趟100多公裏。這時企業已經上馬的產品又供不應求,香港、美國、加拿大和東南亞地區紛紛訂購。為了既不耽擱生產,又不影響設備搬入,賈友群發動員工,白天堅持生產,晚上突擊搬遷。無論是在生產或在搬遷中,賈友群都是一馬當先,處處做表率,帶動了群眾的積極性,因此,沒有一個人打退堂鼓和偷懶耍滑及說風涼話的,真正做到了生產和搬遷兩不誤。為企業贏得了時間和效益,也為國家多創造了外彙。
賈友群深諳,一個企業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必須不斷開發研製新產品。現在電子企業群雄雲集,拿不出別具一格的產品,就會無情地被擠出決鬥圈。
時值8月,酷暑炎炎。賈友群卻偏向熱火爐地帶鑽。他從塘沽乘火車抵達江蘇鎮江,辦完與開發新產品有關的事後,當天坐火車又回到塘沽。下車時夜已經很深了,他風塵仆仆地顧不得回家,也顧不得休息,急如星火地跑到工人宿舍叫醒有關人員,連夜趕製新開發的產品。第二天淩晨又帶著新產品的樣件乘火車趕到蘇州。蘇州是聞名遐邇的旅遊聖地,名園薈萃,令人留連忘返。可是賈友群卻沒有觀賞的興致,隻停留了幾個小時,把事情辦完馬上趕到無錫,在無錫完成了任務,又爭分奪秒地返回開發區。
短短兩天時間,賈友群往返穿梭於相隔千裏的南北4個城市,創造了令常人難以想象的快節奏。
耕耘多少,就會有多少收獲。
南高電子有限公司投產兩年,獲利潤242萬元,創彙80萬美元,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我們把企業全盤交給賈先生管理,完全放心。”外方總經理由衷地說。
“老賈在中外合資企業把偏套當正套拉,沒有一定的覺悟和素質辦不到!”群眾直挑大拇指。
排頭兵角色十六——唯才者是舉
天津誌達油脂公司董事長、共產黨員李誌仁,身材魁梧,當地一站宛如一座鐵塔。他出身行武,棱角分明的臉膛一副男子漢的粗獷,濃黑的眉毛顯示著剛毅和豁達。他說話粗門大嗓,話音中坦露著直爽磊落。
古人曰:成事在人,富貴在天。
李誌仁說:一個企業,成敗興衰的決定因素是人。雖然其他因素不容忽視,但是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那麼,李誌仁的用人觀有什麼具象式內涵呢?
李誌仁用人標準有四:一為用人所長,唯才是舉;二為因崗設人,防止人浮於事;三為優化組合,優勝劣汰;四為大門敞開,來去自由。
李誌仁具體闡述道:“用人所長,就是選擇每一個人最具氣質和天賦的智能;因崗設人,就是說在誌達必須有你能夠勝任而又需要的工作,不能憑關係搞因人設崗,那樣肯定會人浮於事。在誌達,就是要撕破關係網,更不搞裙帶。我們在招工中,不管你是農村來的,還是塘沽來的,以及市裏來的,沒有出身之分,地域之分,統統都放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公開競爭。”
李誌仁談到這裏,列舉了一個事實。
去年,誌達油脂公司在招工時,有一個青年工人來應試,李誌仁通過實際測驗覺得小夥子條件不錯,要他明天8點鍾到公司報道。翌日,李誌仁在辦公室等他,而那個青年工人生怕到公司後分配不了合適的工作,便找熟人給李誌仁寫了個條子,幫助通融一下。李誌仁得知這一情況後,待那個青年工人拿著熟人寫給李誌仁的條子興致勃勃來到他麵前時,他卻將臉一沉,話出口凜然生畏:“你回去吧,如果想在誌達工作就不要靠什麼關係。”那個青年工人聽罷臉忽地紅到耳朵根兒,滿臉赧色地離開了。幾天後,他認真地給李誌仁寫了一份檢查,才算過了李誌仁的測試關。
那麼,這樣做究竟意義何在呢?
李誌仁直抒胸臆地說:“這樣做,在於使每一個員工在腦子裏形成一個概念,要想在誌達工作並且有所作為,除了憑自己的努力實現個人的價值觀,沒有別的捷徑可走。那麼,每個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會充分發揮出來,企業才能永遠保持活力。”
至於談到優化組合,李誌仁談得很明確:是為了使員工之間互相磨合,各施之長,其作用是一加一要大於二。對於那些不適應組合集體的,隻能根據他的另外專長去選擇組合。這樣做,是由下邊自己優化組合,也限製上邊濫用權力,搞不正之風。
對於敞開大門,來去自由。是體現今天用工製度的一項重要改革,即雙向選擇。企業有權選擇工人,而員工也有權選擇企業。捆綁不成夫妻,一個家庭是如此,一個企業更應該如此。企業搞得好,興旺發達,自然有號召力和凝聚力。如果企業搞得一塌糊塗,滑坡蕭條,想不讓員工離開,也不可能。
“敞開大門,來去自由,會變成檢驗一個企業負責人功績的試金石。敢這樣做,不也正是一個企業負責人信心和氣魄的具體體現麼?”
李誌仁這番錚錚作響的話語,正是他胸襟的坦露。
排頭兵角色十七——在信心中求進取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環天津有限公司是生產工業用單色管的高技術企業,投資總額為1120萬美元,不失為開發區的一個“大戶”。
但是,這個公司引進的生產線卻是日本的二流設備故障率比較高。所以,企業開始生產以後,麵臨極其艱難的局麵。
“現在上下都強調搞市場經濟,公開競爭。一個企業要想在求生存中求發展,就要敢於正視困難,敢於在困難中奮起。”
中環天津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共產黨員邵寶忠對企業的前景充滿了信心。
有信心,就能知難而進。
邵寶忠帶領公司員工,首先攻克設備關。
引進的日本二流設備不是故障多麼,那就掰開來揉碎了似的熟悉了解設備的構造、功能以及操作程序,使每個操縱設備的員工充分摸透設備的“脾氣”,並大膽地敢於進行“調教”,來個邊安裝邊調整、邊生產邊改進。同時,邵寶忠為了確保安全運作,還配備專職技術人員對設備進行巡回檢查和定期維修保養,從而保證了設備安全運行無故障,保證了企業的正常生產。
第一道難關闖過後,代之而來的則是經營關。
邵寶忠深深懂得,要打開產品的銷售市場,必須做到“打鐵先要自身硬”,拿到市場上的產品必須是一等品。他明確規定,本公司的產品,達不到日本的產品水平不賣,如果出了二級品也不能賣。
邵寶忠信心十足地說:“不是買主不識貨,就怕產品不是真貨。隻要我們拿出去的是過得硬的產品,企業不景氣隻是暫時的,用不了多長時間一定會景氣起來的!”
中環天津有限公司的產品銷售狀況果然被邵寶忠言中了。
去年,中環天津有限公司向國內市場銷售20萬隻工業管,而且第二年銷售量呈急速發展趨勢。
與此同時,邵寶忠又在價格上做文章。他說:“同樣的產品,價格高低將關係到勝敗的問題。”
因此,他們對價格問題做了認真分析。中環天津有限公司由於購買的是日本生產線,使用的便是日本的原材料,這樣無形中就造成了產品的成本偏高,勢必造成產品的銷售價格也偏高,無疑在市場競爭中處於極其不利的狀況。
那麼,要降低產品銷售價格,就必須降低產品的成本;而要降低產品的成本,就必須變買日本原料為綜合購用國內和其他國家及地區價格比較便宜、質量又比較好的原料。這樣一來,產品的成本大幅度下降,產品的銷路愈發廣泛。
在信心中求進取,中環天津有限公司擺脫了困境,展翅騰飛了!
排頭兵角色十八——敢於做政策沒規定不讓做的事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外運公司的經濟效益連續3年年年翻番,奧妙在哪裏?在許多人頭腦中是個難解之謎。
但是,深諳外運公司內情的人,無不知曉他們的經濟效益吹氣球一樣膨脹,是因為公司總經理、共產黨員劉黨生有“絕活兒”。
“絕活兒”的稱號為“錦囊妙計”。
那麼,劉黨生的“錦囊妙計”是什麼呢?
我們還是聽聽劉黨生自己的陳述吧。
“改革開放,國家製定了許多政策,這些政策既規定哪些可以辦,又明確哪些不可以辦。其實,在那些可以辦和那些不可以辦之間,還有一個中間地帶,即政策沒規定不讓做和政策沒鼓勵讓做的事。這就是通常說的政策之間的‘空子’。一個企業不能‘守攤兒’,守也守不住。因此,要把企業搞活,不墨守成規,就是要善於‘鑽空子’,敢於做國家政策沒規定不讓做的事和國家政策沒明確鼓勵讓做的事。這就是膽識,這就是靈氣。這裏的關鍵是看得準、抓得快。”
好一個“鑽空子”新說。
好一個“鑽空子”新解。
企業家的素質和品位光彩可鑒。
那麼,劉黨生是怎麼“鑽空子”的呢?
顧名思義,開發區外運公司是擔負運輸任務的。
可是,去年9月份,外運公司與一家港商合資籌建了天成食品有限公司,開業後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與此同時,外運公司又緊鑼密鼓地籌建風味餐館,已於今年7月份開業。
這還不算,眼下他們正準備合資開發天津開發區第一家出租汽車公司和準備與南朝鮮客商合資開辦運動襪廠。
外運公司又搞食品業,又搞紡織業,還開什麼餐館,算不算是搞“歪門邪道”呢?
“不能算。因為國家政策中哪一條規定開發區搞運輸行當的就不許同時搞別的行業呢?”劉黨生響亮地回答,那粗重的氣流裹著一股凜然氣概。
那麼,外運公司搞其他行業其中有沒有一些有機的聯係呢?“有。”
劉黨生的回答落地有聲。
“我們外運公司的企業是運輸。可是我們搞工廠,工廠就有一個運進原料和運出產品的問題。這樣就能以廠促運,又以運帶廠,彼此相得益彰。還有,我們外運公司每天都要接待聯係運輸業務的客戶,他們需要衣食住行,公司即將開業的出租汽車公司的餐館不就有了用場麼?這樣,環環相扣,使我們的服務由單一型變成綜合型,服務實現一條龍,不僅使服務更周到,更全麵,更出色,而且使外運公司形成集團式,效益大增,實力大增,從根本上說為我們的運輸業的發展能夠提供可靠而雄厚的經濟基礎。”
這就是劉黨生的眼界和胸襟!
“以運輸為主,以辦其他行業為輔;作為其他輔助行業,要服務於運輸的主業,卻又能促進於作為主業的運輸業:作為運輸的主帶動於其他行業的輔,卻又能得益於其他行業的輔。換句話說,叫做‘以運輸帶動其他行業,以其他行業保證運輸發展’。”
這就是劉黨生的“鑽空子”辯證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