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存賢杜斌
西吉縣文化局組織編輯的《西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經過一年多的辛勤工作,終於編輯並出版,我們感到十分的欣慰。作為向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的一份厚禮,我們終於奉獻給了廣大讀者!
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於2005年12月根據縣人民政府《關於印發西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全麵展開的。
為了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領導,有效調動各方麵的積極因素,順利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加快全縣新文化建設步伐,縣上成立了以縣委副書記為組長,副縣長為副組長,由縣文化局、財政局、國土局、發改委、人事局等8個成員單位組成了領導小組,並成立了西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製訂了《西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程實施方案》。從2006年,我們抽調業務骨幹組成普查小組,先後對馬蓮、將台、田坪、興隆、吉強鎮、火石寨6個鄉(鎮)16個村(組)70多戶人家進行了有代表性的重點普查。通過認真普查,申報了“社火臉譜”、“春官詞”、“民間刺繡”、“回族口弦”、“回族勸力歌”5項具有西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已被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確定為區級保護名錄。2007年,我們又完成了西吉縣“回族服飾”、“回族口弦”、“回族花兒”等項目任務書的撰寫和申報,有24位60歲以上的瀕危民間藝術傳承人申報為保護對象;同時完成了25年來西吉縣“民間舞蹈”、“民間戲曲”、“民間民歌”5大項目的普查工作任務。
全體課題組人員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踏遍了全縣所有鄉鎮村社,尋訪了眾多的古文化跡存、走訪了縣內許多知情者和傳承人。課題組人員在普查中,采用邀請老藝人和群文工作者參加座談會,聽取他們對西吉民間文化現狀的分析、鑒賞意見,並通過實地調查、走訪、電話詢問等多種形式開展工作。利用現代科技信息手段,對西吉存活的優秀民間藝術以及傳承人的曆史淵源、文化價值、藝術形態、生存現狀等進行音像的實況錄製。我們共拍攝錄像資料20小時,錄音30小時,拍攝圖片2千餘張,並建立了西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數據庫,上傳文字10萬多字,圖片200多張。
西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一開始,首先是抓住春節前後民間文化活動的高峰期,不失時機的到各鄉鎮,參與村社節慶民俗中的各種文化活動;舉辦廣場文化活動,社火調演;深入到村社的民間藝人的家裏,坐在他們的熱炕頭上進行調查了解,工作人員更深刻的感知到了傳統文化的厚重和自己肩上的重大責任。我們重點對西吉回族有代表性的民間文化形式,對其組織形式、活動規模規律、藝人從藝和瀕亡狀況、政府與民眾的文化相互關係等,進行了現場調查。並填製了西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樣表300多份。
普查工作初期,課題組搜集、整理、研究了大量的曆史資料,為了準確找到調研工作的起點和曆史依據,我們首先從研究《中國民族民間文化集成·西吉卷》資料本出發,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和掌握《中國民族民間文化集成·西吉卷》資料本的豐碩成果,以此作為本課題調研時限的下限和最基本的工作依據,並就此製定出初步的調研方案和工作重點。之後,又將基礎材料範圍擴大到了2005年啟動的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中的民間文化部分,作為西吉非物質文化在不同曆史階段所形成的生存概貌和基本線索來開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