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驚歎時,中國人常說“天呀”!而外國人常說“my god”!因為,無論是中國人也好,外國人也好,常常在不可思議的時候不由自主地想到“上天”,似乎“上天”能知道一切,解釋一切。
我們的祖先有祭天的習慣,因為天是管氣候的,管風調雨順的。北京的天壇就是皇帝祭天的地方。
關於生命從何而來?曆史上曾經有很多假說。如神創論、自生論、宇宙胚種論等,但最為普遍被接受的還是化學起源學說。大約在66億年前,銀河係發生大爆炸,產生了碳、氫、氧、氮、磷、硫等構成生命的主要元素。46億年前,地球開始形成,產生了一些簡單的小分子有機物,逐漸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在生命的演化過程中,又以拉馬克的“用進廢退與獲得性遺傳”學說和達爾文的“進化論”最為著名。
北京天壇——皇帝祭天的地方
女媧,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上古氏族首領,後逐漸成為中國神話中的人類始祖。根據神話記載,女媧是人首蛇身。她是伏羲的妹妹和妻子。女媧的主要功績:一是摶土造人;二是煉石補天。女媧還發明了笙簧和規矩,創設了婚姻製度。後世女媧成為民間信仰中的神祇,被作為人類始祖和婚姻之神來崇拜。
女媧煉石補天
根據《三皇本紀》記載,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交戰。共工被祝融打敗,用頭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導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女媧不忍人類受災,於是煉五色石補好了天空,平息了洪水,人類得以安居。在女媧煉石補天的傳說中,女媧煉五色石補天,最終目的是治理水患,平息水災。對於從事農耕的古人來說,水患和水利曆來是頭等大事。五色石料和蘆灰,都是早期治水的必需品。女媧補天的傳說所折射出來的,是母係氏(部)族社會時期的人類,在女性首領的帶領下,進行大規模的治水。同時,這樣大規模的早期治水也反映出了女媧時代的母係氏族社會農耕文明的繁榮情景。
神創論
中國古代有“神農造獸,女媧造人”之說。
傳說神農氏的樣貌很奇特,人身牛首,三歲知稼穡,長成後,身高八尺七寸, 龍顏大唇,身材瘦削,身體除四肢和腦袋外,都是透明的。他不僅是造獸之神,還是農業之神。
女媧人首蛇身
與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有異曲同工之處的是,在達爾文進化論誕生以前,西方人都相信自然是神創作的,生命起源歸因於超自然力量的幹預,而且是永恒不變的。
猶太人、基督教徒和穆斯林的教徒們都相信,上帝創造了自然的一切,包括所有的人和動物。
在《聖經》記載中,上帝用七天創造了這個世界。
據說,以前世界是混沌暗黑的。於是上帝說:“要出現一種和眼前感覺截然相反的色調。”於是有了光。
光是從暗中出來的,而暗是因為有光而被稱之為暗。上帝把光明與黑暗分開,稱光為晝,稱暗為夜。這個世界也終於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天。第一日光暗雙生!
第二天,上帝創造了天和空氣。當時水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實體,上帝看著水層之間的空隙,說:“水的上麵要有空氣,空氣的上麵要有天。”於是,天、空氣和水都由原來的水變化而來。
第三天,上帝創造了大地和大地上的植物。上帝站在水中,水的寒意陣陣襲來。上帝就說:“讓天下的水都聚在一處,給我留一些落腳的地方,這個地方厚實,踏上去很安穩。”於是產生了幹燥的土地。上帝在土地上行走,腳下的踏實感讓他感到愉快,他對大地祈福說:“陸地上要生長出一些植物來,要有青草、樹木,樹木上要結著果子,要有蔬菜,蔬菜要開花結籽。”
第四天,上帝創造了星鬥:太陽,月亮和群星。上帝創造了兩個星體掌管光和暗,光體叫太陽,掌管晝;暗體叫月亮,掌管夜。上帝把太陽的一小部分光(大約1%)給了月亮,所以月亮也有了光,但是柔和。
他又借了太陽1%的光創造了群星。夜晚來臨,太陽隱去,月亮升起,滿天星鬥,寧靜而美麗。
第五天,上帝創造了天空中的鳥和海洋裏的魚。上帝仰望天空,俯視海洋,心曠神怡。他說:“天空和海洋要出現生命。海水裏要有各種各樣的魚,它們可以在海洋裏自由自在地遨遊。天空中要有各種各樣的鳥兒,它們可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並且它們各從其類,滋生繁衍,遍及江海湖泊,平原空穀。”於是,天空和海洋有了生命。
第六日,上帝創造了大地上的生命——牲畜、昆蟲和野生動物,然後又創造了這個世界的管理者和支配者——人!上帝開始為大地創造生命時說:“大地要充滿各種各樣的動物,大的叫獸,小的叫蟲,它們也各從其類。”然後,他又大聲宣布:“我要這個世界出現樣子和我相近的人,並賜福人類生養眾多,管理和支配這個世界。”
到了第七日,上帝看著人們熙熙攘攘,飛禽在碧藍如洗的天空掠過,走獸奔跑在廣袤的平原,鳥語花香,和諧美好。於是,上帝把第七日賜為聖日,在這一天,蒼生無須勞作,可以盡情休息。第七日,休息日!
拉馬克的“用進廢退與獲得性遺傳”學說
1809年,拉馬克發表了《動物哲學》(Philosophie Zoologique)一書,係統地闡述了他的進化理論,即通常所稱的拉馬克學說。書中提出了“用進廢退與獲得性遺傳”兩個法則,並認為這既是生物產生變異的原因,又是適應環境的過程。
拉馬克認為,生物經常使用的器官會逐漸發達,不使用的器官會逐漸退化,稱之為“用進廢退說”。在生物體上,“用進廢退”的例子是很多的。例如,盲腸的主要作用與分解纖維素有關,植食性的動物就有一個長袋狀的盲腸,特別是那些不能反芻以消化纖維素食物的動物,比如:兔子的盲腸就十分發達。
人的盲腸又稱為“闌尾”,是一個退化的器官,人類是雜食性的,盲腸的作用就慢慢退化了,也相應萎縮了。
大多數哺乳動物的鎖骨退化甚至消失了,如貓的鎖骨退化為一塊陷於鎖頭肌之中的小骨,沒有與肩胛骨形成關節連接,馬、偶蹄人類的盲腸退化為小小的闌尾
拉馬克(JeanBaptiste Lemarc1744年8月1日至1829年12月18日),法國博物學家,是生物學偉大的奠基人之一。由他最先提出生物進化的學說,是進化論的倡導者和先驅。
人類發達的鎖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