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命之樹與動物起源演化2(1 / 3)

已大量人工飼養繁殖和食用的兩棲類

兩棲動物對環境初步的適應,也有不少不完善的結構特征,表現在:兩棲動物基本解決了陸地運動、呼吸、適應了陸地環境的神經係統和感官等問題,但是兩棲動物的呼吸效率不高、防止水分蒸發的措施不完善、繁殖過程中離不開水源環境,有變態過程,因此依然受到“水”的製約。

兩棲動物現存2 500多種,分屬於無足目、有尾目和無尾目,分別代表了穴居、水生和陸生跳躍三個類型。

兩棲動物起源於古代的魚類是不可爭議的事實,但化石資料缺少,起源於哪一類魚類至今有一定的爭議。肺魚具有內鼻孔和能呼吸空氣的肺,但頭骨和脊柱結構特殊,與骨魚類和古兩棲類顯著不同。

而兩棲類起源於古總鰭魚類的觀點被大多數人認同,因為古總鰭魚類也具有能呼吸空氣的鰾、內鼻孔,更重要的是它們具有肉質性的柄狀偶鰭,且肌肉發達,可以支持身體在沼澤中爬行,可能是演化為陸生動物運動器官——五趾型附肢的結構基礎。

總鰭魚類的骨鱗魚類在4億年前泥盆紀廣泛分布,其中的新翼魚與古兩棲類的魚頭螈極為相似,故兩者是近親。

水陸環境的主要區別:

1. 水溫恒定,變化幅度小;陸地溫差變化大,有晝夜溫度、季節溫度、幹旱與洪水等巨大的差異。

2. 水分的密度大;空氣的密度小。一方麵動物的身體缺少了支撐,另一方麵動物運動的阻力減小了。

3. 水分含氧量低,空氣中含氧量高。水中的含氧量隻有空氣中的1/20。

4. 水生環境變化小;陸地環境複雜多樣性高。

動物要解決的主要矛盾:

1. 陸地上運動器官和身體支撐。

2. 陸地上呼吸空氣中的氧氣。

羊膜卵的結構和爬行動物的孵化

海洋中的大型爬行動物——海龜

爬行綱的起源演化

爬行動物無論是運動能力、適應能力和繁殖能力都比兩棲動物有了很大的進步,羊膜卵的形成使得陸生動物徹底地擺脫了動物繁殖對水分的依賴,成為真正適應陸生生活的脊椎動物。

陸地上最大的爬行動物——大象龜

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的科莫多巨蜥是世界上最大的蜥蜴,體長可達3米以上,世界上現存爬行動物5 000多種,分屬於龜鱉目、喙頭目、有鱗目和鱷目,其中數量最多的屬蜥蜴目的動物,而生活在新西蘭部分島嶼的喙頭目喙頭蜥又稱楔喙頭蜥,其體長約70厘米,重達1千克,白天蟄伏洞穴,夜間外出覓食,具有一係列古代爬行動物的特征,是最古老的現生爬行動物。

關於爬行動物的起源,大家普遍認為是從古代兩棲類的堅頭類演化而來的,最早的羊膜動物骨骼發現於距今3.4億年的石炭紀地層。隨後的二疊紀地層發現屬於堅頭類的蜥螈,蜥螈具有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特征,可能是爬行類的遠祖,但是,因出現的時間較晚,可能不是爬行類的直接祖先,更可能是進化爬行類過程中的一類較原始的兩棲類動物的一支。

氣候資料證明,石炭紀晚期地球的氣候發生了巨變,部分地區出現了幹旱和沙漠,是原來的溫暖潮濕改變成冬寒夏暖,導致古代的兩棲類要麼滅絕要麼再次回到水裏,而具有羊膜卵和陸生結構的古代爬行動物在競爭中壯大,至中生代時幾乎遍及地球的各種環境,成為地球的霸主。

鳥綱的起源演化

不知何時何地,陸地上奔跑的動物發現頭頂上的一片藍天居然是空的,尚未有其他動物占領,於是一些動物使勁地練呀練呀,把前肢練成了翅膀,把鱗片練成了羽毛,成為了空中飛行的霸主,不僅飛得快還沒有競爭對手。這是鳥類演化的故事,也是適者生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