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以羊替牛(1 / 1)

【寓言出處】

選自《孟子》。

《孟子》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及其弟子編撰整理而成,是我國儒家典籍中的一部,主要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

【故事欣賞】

在我國古代,人們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廟裏舉行對神靈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神靈的膜拜,希望求得神靈的庇佑。每逢這種祭祀時,不是要殺一頭牛,就是要殺一隻羊,然後將牛的頭或者羊的頭用大木盤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們就站在供桌前祈禱。

有一天,齊國都城裏來了一個人,他牽著一頭牛從皇宮大殿前走過。這時,恰值齊宣王在大殿門口看見了,命人叫住那牽牛的人,便問道:“你打算把這頭牛牽到那裏去呢?”那人回答說:“我要用這頭牛祭祀神靈。”

齊宣王聽了後,看了看那頭牛,然後說:“這頭牛沒有罪過呀,卻要白白地去死,看著它那嚇得顫顫抖抖、哆哆嗦嗦的樣子,我真不忍心看了,把它放了吧!”

那個牽牛的人說:“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請您把祭鍾這一儀式也廢除了吧?”

“這怎麼可以廢除呢?”齊宣王嚴肅起來,接著說:“這樣吧,用一隻羊代替這頭牛祭祀去吧!”

【寓言解讀】

慈悲是心地善良的一種表現,假慈悲卻是欺世盜名的行為,齊宣王以羊代牛祭祀的行為就是一種假慈悲,是騙人的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