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費應該“雙改單”首先,“雙改單”是國外移動資費的主要做法。世界上多數國家普遍采用移動通信單向收費方式,特別是歐洲和其他一些使用標準的地區。

采用雙向收費方式的國家,對於是否應該轉向單向收費方式有過很多爭論,一直未完全達成統一。根據國際經濟合作組織分析,雖然在移動通信發展的初期雙向收費方式對市場的推動作用會超過單向收費方式,但最近的數據顯示,單向收費方式的國家移動用戶增長率已大大超過雙向收費方式的國家。單向收費方式還大大刺激了移動預付費業務的發展。而我國移動通信的發展已經較為成熟,因此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應該實行單向收費。

其次,它能保證移動運營商與客戶同時獲利。根據國際經驗,手機收費“雙改單”,一般能引起通信流量增加以上,對移動運營商總體利好,起碼是利大於弊。因為手機單向收費雖然使移動電信公司減少了一方“受話收費”這一主要收人,但是其他因素則可能促進電信流量的增加。

2.月租應該取消或降低月租費實際上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它的存在違背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公平交易原則,損害了消費者權益。在計劃經濟時代,由於安裝、使用電話的人少成本高,所以才收取月租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使用移動電話的人越來越多,這種經營成本應該由移動通信行業自己來承擔。

建議把月租費記人通話成本中,按通話時間的分、秒來計算收費,不單獨另行立項,就像取消原來的初裝費一樣。這樣才能使費用更透明、計量更準確,得到服務即付費,從而更好地保障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

然而,我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製定的通信資費標準主體結構和基本水平一直沒有變動。要使得民眾能充分獲得信息資源,並且保證我國通信資源較高的利用率,降低移動通信資費無疑成為一種必需的選擇。

3.保持新運營商進入移動通信領域,促進市場有效競爭

國外移動運營公司的主要模式。世界各國移動電話的運營權最早基本上是由傳統電信業務的運營商無償“繼承”,幾乎所有國家的主營電信都提供移動電話業務。盡管移動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各主營電信公司的移動市場份額有所下降,但各主營電信公司以其在電信市場豐富的運營經驗以及雄厚的資金實力,在移動通信市場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主營電信公司的移動業務在所在國的移動市場占有率很高,根據統計,在1998年全世界前20位移動通信運營者排行榜中,有14家是各國的傳統電信公司,占到總數的70%(其中包括日本、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的主營公司),隻有30%。是依靠經營移動電話業務起家的。而全球移動電話用戶中有現是主營電信公司的用戶,22%是純移動公司的用戶。

應盡快在移動通信領域形成有效競爭。世界大部分國家移動牌照的發放都在三家以上,另外,根據對世界前20位合計的統計資料,移動7固定混合的公司占70%,純移動電話公司占30%,而其用戶數所占比例分別為71%、22%。麵對巨大的移動市場,隻有兩家運營商不足以形成移動通信領域的有效競爭。移動通信比我們起步早的發達國家的經驗,再次提醒我們,一個市場至少要有三家或三家以上公司參與競爭才能使其形成有效的競爭局麵,以適應國際競爭環境的挑戰。為適應世界電信發展的潮流,國內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增加適量的移動運營商,使之在移動領域形成真正有效競爭的格局,以提高中國移動通信業的整體競爭實力。

人“十一五”規劃的建議——錢光紅,安徽省馬鞍山市經濟委員會

胡錦濤總書記在2005年2月19日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強調:“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係”。當前把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係列人“十一五”規劃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從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戰略思想來分析,有必要把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係列入“十一五”規劃

從統籌城鄉發展的角度來分析:2004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是農村居民人均純收人2938元的3,2倍,農民在城鎮打工年收入僅有城鎮職工的1/3左右。城鄉分配不公。城鎮從業人員建立了失業、養老、醫療、工傷保險,城鎮低收人者有最低生活保障;全國僅有333個縣(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試點,醫療服務也是低水平的。農民實有的土地保障受自然、市場雙重製約,全國2610萬農村絕對貧困人口難以脫貧。農民們還麵臨著失地補償較少、失地後發展能力低下的威脅。從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和統籌城鄉發展這一大政策出發,從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出發,有必要把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係列人“十一五”規劃。

從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來分析:2002年,我國總人力資本為63.14億元,人均不足5元。2004年,57萬小學畢業生輟學;2002、2003、2004年三年間2887萬初中畢業生沒有進入高中階段教育;僅有5.1萬殘疾人接受特殊教育;仍有部分大學生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還有240萬貧困大學生靠舉債上學。城市仍有2201萬人口靠吃低保而維持生存。地方政府過度追求增長,而忽視社會財富的分配;過分追求企業效益,支持企業下崗分流,而難以兌現或低標準兌現下崗分流政策,直接導致窮人更窮,富人更富,基尼係數甚至高於美國。為了讓窮人的孩子上得起學提高國民素質、為了讓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為了讓城市貧困人員過上體麵的生活縮小貧富差距,有必要把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係列人“十一五”規劃。

從統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來分析,東、中、西部經濟差距拉大,社會各方麵差距也較大。城市化水平方麵,東、中、西部城市數量之比為21:17:13,在全國百萬以上人口的城市中,東部占一大半。教育方麵,文盲、半文盲人口西部比東部地區高4個百分點,受高中階段教育的西部比東部低4個百分點,受大專以上教育的西部比東部低2個百分點。西部地區貧困人口原本較少,但脫貧速度遠遠慢於東部、中部,農村絕對貧困省區全部在西部。東、中、西部差距如此之大,一個重要原因是曆史上給了東部大量的優惠政策,也就是說在製定規則時向東部傾斜。導致人財物向東集聚,中、西部發展機會受到抑製。為縮小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差距,有必要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製,如市場、合作、互助和扶持機製,有必要建立促進權利、規則、教育、機會、分配公平的社會公平保障體係。

2.從政治、經濟、技術方麵來分析,把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係列入“十一五”規劃是切實可行的胡錦濤總書記強調逐步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係,這充分表明作為執政的中國共產黨是積極支持倡導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係,使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一千古夢想變成現實。這一重大決策必然會得到57億農民和城市低收人者的雙手讚成。

從經濟可行性方麵來分析,拉美一些國家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1000美元以後,經濟社會發展處於停滯狀態,各種社會矛盾紛紛湧現。我國政府麵對人均超1000美元這一現實,審時度勢,充分利用和平、發展、合作的國際大環境,搶抓新世紀頭20年戰略機遇期,搶抓科技進步帶來跨越式發展這一戰略機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體製機製完善,激發全體人民創業熱情,“十五”期間國民經濟年均增長近,“十一五”末完全能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並且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下降20%。這將為我國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係打下深厚的物質基礎。

從技術可行性方麵來分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完善,黨的執政能力的增強,黨的先進性作用的進一步發揮,將為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係提供動力技術。依法執政、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進一步實施,將為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係提供法律技術。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的進一步實施,將為社會公平保障體係提供人才技術。東部開放、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將為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係提供區域協調互動技術。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實施走出去戰略,更好地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與管理,將為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係提供更高水平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