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京劇藝術在大學生中的傳承與保護任青萍(3 / 3)

然而,至今為止,我國文物保護法主要是針對有形文化遺產製定的,其內容並不涵蓋無形文化遺產部分;民族區域立法保護的範圍不包括漢族的非物質文化,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也不具體、不全麵,而且缺乏相應的措施。因此,國家製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麵的專門法律,建立完善的文化遺產保護製度,成為21世紀中國立法者的一項重要任務。王萬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的立法目的分析”,《人大研究》2009年第5期。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行專門立法,將會使全國的非物質文化保護進入更加規範、更加統一、更加全麵的階段,為各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立法起到導向作用。同時,這部法律的出台,將會增加我國法律體係尤其是保護民族文化的法律體係的完整性,這是我國立法者多年來共同努力的結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是在世界全球化、文化產業化、生活現代化、社會法治化的背景下,中國政府和人民為了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民族文化財產權、民族文化傳承性,實現法律體係完整性,用了10年的時間製定的一部保護民族文化法律,它的目的是保護民族文化,傳承民族命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的立法,不僅是中國民族文化保護史的裏程碑,而且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也將做出巨大的貢獻。

2.傳承與保護京劇藝術,要努力贏得更多大學生觀眾

改革開放以來,外來文化又一次紛紛湧入,特別是伴隨著商業大潮湧入的多是商業化的俗文化,我們就更感到要用濃厚的母文化意識來幫助我們對外來的俗文化進行有選擇地借鑒。沒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做主心骨,我們的模仿將是盲目的、被動的、浮淺的。同時我們對傳統文化意識的缺乏也使我們不理解、不關心他文化的傳統精髓,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消化、吸收他文化的傳統精髓,隻是簡單地擁抱了外來的消費文化。母文化水土的流失必然在青年人中產生文化真空,我們應當通過國民教育,培養出一代又一代深深紮根在中華文化傳統中的青年人。鄭敏:“漫談中華文化傳統的革新與繼承”,《學術月刊》1994年第6期。當代大學生肩負著祖國優秀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曆史使命,社會對他們寄予了無比厚望。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承中華文明、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必然要求,我們要堅持繼承和創新的統一,從豐富的文化遺產中,繼承和弘揚優秀的文化傳統,努力建設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需要肯定的是:京劇藝術的傳承與保護、發展與創新需要青年一代積極參與,而且全社會都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由於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起步較晚,工作中仍存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因此,在大學生中傳承與保護京劇藝術是一項艱巨而光榮的任務。黨和國家曆來重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此做了大量工作並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增強,經濟和社會的急劇變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保護和發展遇到很多新的情況和問題,麵臨著嚴峻形勢。目前,我們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大學生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通過展示、論壇、講座等各種活動,使大學生更多地了解京劇的藝術魅力和豐富的表現方法,提高大學生的京劇藝術欣賞水平和審美能力,不斷擴大影響麵。京劇表演藝術團體和京劇藝術工作者要努力推出貼近時代的現代京劇作品和具有現實意義的曆史題材作品,並精心打造具有長久生命力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京劇作品,努力贏得更多大學生觀眾。

3.傳承與保護京劇藝術,要堅持改革與創新

對於京劇藝術,如同對待一切優秀傳統文化一樣,既要注重傳承與保護,也要堅持改革與創新,要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辯證關係。應以保護為基礎,改革、創新為手段,傳承、弘揚為目的,一手抓傳承與保護,一手抓改革與創新,在不斷改革與創新中達到傳承與保護的目的。民族文化是創造性的精神勞動,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是文化發展的生機所係。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一種缺乏創新意識的民族文化,不可能保持其先進品格。在改革與創新過程中,應當科學地、大膽地進行各種嚐試,隻要是大學生歡迎的,就應當積極鼓勵和倡導。在對京劇藝術改革創新方麵,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曾發表了著名的“移步不換形”的京劇藝術改革理論。他還大膽對京劇化妝、京劇頭飾進行改革與創新,取得很大成功。梅蘭芳先生為我們樹立了京劇藝術改革創新的典範。傳統京劇藝術要發展,必須勇於進行改革和創新。對於經典的唱段應盡可能保留其原汁原味,但在服裝、聲像技術等方麵可以進行大膽地改革和創新,全麵應用現代聲、光、電等各種表現技術,創造京劇戲曲舞台上的全新視覺、聽覺藝術效果。建議可以在專業劇團的技術指導下,吸收大學生參加製作,讓大學生將自身掌握的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嚐試性地運用在京劇表演藝術的創作中,這樣可以更好地激發大學生關注京劇藝術的積極性。在大學生中對京劇藝術進行傳承和保護,需要一定的社會人文環境,高校各級黨政領導一定要重視、支持和關心大學生開展京劇社團活動,要充分認識保護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盡可能幫助解決實際困難。京劇表演藝術團體要製定切合實際的京劇藝術普及計劃,要走進大學校園,通過講座、清唱、表演等多種形式,向大學生介紹京劇藝術,宣傳、普及文化遺產知識,激發大學生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京劇藝術要爭取大學生觀眾,可以在大學開設或舉辦各種形式的京劇藝術講座,比如京劇優秀劇目欣賞、京劇唱腔介紹、京劇服裝及臉譜知識介紹等等,使大學生逐漸了解和熱愛京劇藝術,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提高大學生的京劇藝術文化素養。還可以在大學校園中建立起“京劇藝術小劇場”,隻要堅持常年運作就一定能培養出符合大學生的觀賞和消費要求。我們的大學應當積極推廣、傳播、宣傳有著深厚根基的本土文化,增進人類文化交流,促進形成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中國高校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涉及的複雜因素,應加快跨學科的協作實踐,尤其在有形遺產、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協作實踐,這更具有現實的文化生態意義和發展價值。尹國有:“中國現代社會轉型期本土文化認知價值——高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造的作用”,《通化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7期。我們在對京劇等傳統戲曲的保護中,可以借鑒西方的戲劇體製,比如英國的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經典的劇目作為保留劇目,以原汁原味的古典的方式演出;另外一種方式是對一些劇目進行創新和實驗,融入現代的表現手法,吸收新的元素。這種“雙管齊下”的方式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發。

保護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是炎黃子孫的共同願望,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和義務。京劇藝術作為我國的文化遺產,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延伸。保護文化遺產的終極目標,就是社會的和諧發展。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發展,我國的優秀民族文化瑰寶——京劇藝術將在這個大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展現。我們要堅持在大學生中傳承與保護京劇藝術,常抓不懈,為弘揚祖國的民族文化、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盡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