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亮,上海政法學院教授。
摘要:
應用型創新人才是指既擁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很強的職業實踐能力,又具備豐厚的文化素養和人文底蘊,並以此為基石開拓進取、銳意創新的人。在這種人才所需的諸種素質中,人文素質發揮著浸潤、協調、整合、提升等一係列重要的內化作用。所以,人文素質教育在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過程中處於特殊地位和具有重要作用。而實施人文素質教育,需要從觀念認識、學科設置、教育管理、內容選擇、形式創新等方麵進行全方位的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應用型創新人才人文素質教育人文精神
一、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內涵
“應用型創新人才”作為一種新的人才觀,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在長期的高教實踐過程中探索、總結、提煉、概括出來的。何謂應用型?就是要有很強的實踐能力和操作技能。關於這一點,國內學術界的認識基本是一致的。何謂創新人才?對於這一概念,學術界的說法不盡相同,國內與國外在認識上也存在一定差異。國內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
(1)創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能夠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人才。這種人才一般是基礎理論堅實、科學知識豐富、治學方法嚴謹、勇於探索未知領域,同時具有為真理獻身的精神。(2)創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創新人格、有大無畏的進取精神和開拓意識的人才。這種人才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永無止境的創造欲望,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和較強的創造才能。(3)
創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它是相對於不思進取、缺乏創造能力的保守派和懶惰者而言的。也就是說,不論是哪種類型的人才,都應具有創造性。
綜合起來看,國內學術界主要是從人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等角度闡釋創新人才或創造型人才的。但這裏麵容易產生兩個誤解:一是人的創新素質是獨立於其他素質之外,可以去專門培養的,這與現代教育中強調人的綜合素質、全麵發展思想相錯位;二是一味強調創新,會導致人們對創新內在標準的進一步模糊,甚至往往將那些玩弄花樣、變換形式的投機取巧之行統統混同於創新。創新,並非一種能夠獨立於其他素質之外、可以單獨看待,特別培養的特殊素質,它是在諸多素質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升華出來的一種新的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創新,更非變換花樣、嘩眾取寵的街頭炫技行為,而是有著基本的內在品質及行業標準,是需要經過長期艱苦努力、反複探索才能達到的一種境界。
國外對創新人才的理解比我國要寬泛一些,他們大都是在強調人的個性培養、全麵發展的同時突出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如英國教育家紐曼的“博雅”觀、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的“全人”觀、美國教育家赫欽斯的“完人”觀等。相比之下,正暴露出了我國教育界在創新人才培養理念上存在不夠完整、不夠健全的偏頗。
認識到這種偏頗,對於下麵進一步深入討論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內涵有重要意義。因為“應用型創新人才”是一個複合概念,當初步闡釋了“應用型”和“創新人才”的基本含義之後,更重要的是辨析兩者的內在關係。
在這個複合概念中,應用是基石,創新是目標;應用是出發點,創新是歸結點;應用能力是基礎,創新能力是關鍵。作為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之所以充分強調直接應用、實際操作能力的重要性,是因為現代社會建設更需要的不是紙上談兵、坐而論道式的人才,而是能夠切實參與社會實踐創造的人才。一個人首先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並能夠熟練地運用於實踐,能夠切實適應社會工作需要,才能進一步去努力實現創新的目標。沒人會相信一個從未種植過梨樹、品嚐過梨子的人能夠培育出新的優良品種。在這裏“基礎”直接製約著“目標”的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講,任何高級研究型人才,同時也必須具有堅實的專業根基和很強的應用能力。而反過來,創新又為應用指引方向,因為隻有胸懷創新意識,有敢為天下先的開拓精神,才能使實踐應用能力有的放矢,有可持續性,有未來發展眼光,也才能相對克服目前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過於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思想。試想,一個沒有創造願望的燒水工,永遠也不會去思考“壺蓋為什麼會動”這樣的問題,他的勞動也就隻能在同一水平麵上不斷重複。而且,這裏我們所說的創新,還不單是指具有突出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更是指具有完整的人格、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健康的民族情懷、深厚的人文底蘊、能夠實現自我的全麵發展,這些才是創新的深層內在素質。強調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隻有具備了上述這些內在的素質做支撐,一個人的創新行為才會真正與人類共同的利益目標及價值追求相一致。
概括起來講,本文所謂應用型創新人才,就是指既擁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很強的職業實踐能力,又具備豐厚的文化素養和人文底蘊,既能在某一職業領域成功立足,更能以此為基石開拓進取、銳意創新、關懷天下、勇於奉獻的人。
二、應用型創新人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結構
限於本文論題,本文並不準備對應用型創新人才所需素質作詳盡的、麵麵俱到的研究,這裏主要選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四大素質予以論述。
1.科技素質
科技素質是指通過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及技術方法、手段的學習和訓練而形成的,能夠解決一定社會實際問題的內在科學意識、科學精神及技術能力。這是應用型創新人才的立身之本。科學技術是目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最重要的推動力量,當今世界的競爭終究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而科學技術則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核心支柱。作為新世紀人才主力軍的應用型創新人才,首先必須具備良好的科學素養和技術能力。這裏的科技素質,不單是指科學技術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比如專業基礎知識、現代化科技工具的應用等,也包括科學智能方麵的諸多內容,比如思維、想象、觀察、記憶、社交、表達、設計、創新能力以及自我調控能力等,這些方麵的能力與素質綜合起來即反映出一個當代大學生的科技素質。隻有具備良好的科技素質,才可能躋身現代人才行列,成就一番事業。
2.實踐素質
實踐素質是指通過運用所學知識直接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改善現實環境、創造美好生活的與人交往能力、實際做事能力和具體操作技能。這是應用型創新人才的成才之基。一個大學畢業生能否順利融入社會,運用所學,施展抱負,其有沒有較強的社交能力、實際做事能力、動手能力及操作技能至關重要,這一點,無論是理工醫藥類人才還是人文社科類人才,都一樣。一個文秘專業的畢業生不會組織會議、起草報告、處理文件、接待來訪客人,與一個計算機專業出身的畢業生不能及時排除電腦運作故障、不會設計一個普通管理軟件,是一樣的不合格、不稱職。這是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是市場經濟對高校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作為應用型創新人才,實踐是創新的基礎,實踐素質是能否成為人才的關鍵所在。
3.道德素質
道德素質是指個人在先天的基礎上,通過後天道德教化、道德修養以及社會環境影響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內在道德品質。這是人類生命個體能否成長為一個心智健全、利國利民的“人”,進而成為一個“人才”(自然包括應用型創新人才)的精神之根。我國曆代教育家在實施教育過程中無不以德為先。《大學》卷首即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把“明明德”即彰顯光明的道德置於大學之道的首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確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沒有道德的人,學問本領愈大,為非作惡就愈大。”顯然,道德素質對人才的成長起著決定性作用,它首先指引我們做什麼樣的人,然後才是成什麼樣的才。
4.人文素質
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道德、意誌等多種因素,通過內化而綜合形成的一個人的精神品質和價值意識。這是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精神基礎部分,是一個人的思想、情感、道德、意誌予以體現的價值之源。“人文”一詞最早見於《易·賁·彖》:“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是古人通過觀察天地之象了解時序變化,進而通過體認人世間生命曆程來把握、構建人倫常序。以此可知,“人文”就是探知“人之為人”、“怎樣做人”的道理,“它的內在核心是對人的道德情操、精神境界、終極價值的關懷和尊崇,外在取向是對人類命運、人類理想、人類解放的思考和探索”。李玉華、李景平主編:《大學生素質論》,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頁。這種向內拷問心靈、向外關懷天下的精神品質,正是人文素質比起其他素質來最為獨特之處。它不是一種可以與其他素質相並列的素質,它滲透在所有關乎人的素質之中,成為每一種素質的精神底蘊,以及每一種素質與素質之間的血脈聯係。也就是說,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應用能力是基礎,創新能力是關鍵;而創新能力又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而是各種素質相互促生、相互滲透、和諧共存、綜合作用的結果。在這諸種素質的相互關係中,人文素質又發揮著浸潤、協調、整合、提升等一係列重要的內化作用。正是這種作用,使一個人的創新不會隻是突發奇想、一時衝動,不會滿足於淺嚐輒止、曇花一現,而是逐步轉化、積澱、生成為一個人內在的意誌品質和創新精神,能夠朝著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價值目標不斷前行。這才是人文素質特殊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由此,我們說人文素質教育在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過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三、人文素質教育在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何謂人文素質教育?
人文,是對一切人類社會文化現象的概稱;人文素質即指人的人格、氣質、修養的總和;人文素質教育就是指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實踐,使之內化為受教育者的人格、氣質、修養,成為其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與精神的一種教育。
人文素質教育在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過程中處於什麼樣的特殊地位和具有什麼樣的重要作用?
人文素質教育是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科技素質的倫理基礎。在對應用型創新人才進行科技素質的培養教育過程中,我們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在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探險及技術攻關的同時,怎樣把持一條人倫道德的底線,而不致墮入科技至上的工具理性主義的泥淖,怎樣將科學技術創新與人類的幸福安康這一價值取向時刻緊緊聯係在一起,怎樣不受功名利祿的驅使而與科學精神背道而馳,也就是,怎樣避免成為陶先生所說的“學問本領愈大,為非作惡就愈大”的人。換言之,即怎樣成為高深學問與高尚人格、科技本領與人文關懷相統一的人。20世紀30年代,愛因斯坦對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學生講演時就提出忠告:“如果你們想使你們一生的工作有益於人類,那麼,你們隻懂得科學本身是不夠的。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鬥的主要目標。”楊東平:《中國教育:人文價值的流失和重建》,侯樣祥主編《我的人文觀》,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45頁。“關心人本身”正是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的根本體現。諾貝爾作為世界著名的科學發明家、“炸藥大王”,為何在臨終遺囑中特別將文學這個“非科技成員”列入獎勵項目?這與借助科學技術不斷升級的戰爭帶給他的沉痛思考是分不開的,此舉也清楚地向世人昭示了這位科學巨人無比厚重的人文情懷。而人文素質教育,正是將古今中外人類的文化精髓、藝術經典、人格楷模、和諧美德、博愛精神等融會貫通並傳遞給學生的一種教育。它與科技素質教育的關係,是一種協調互補的關係,正如有些研究者所指出的,“科學是求真,人文是求善”,“善必然以真為基礎……同時真必然以善為導向”。劉虹、胡弼成:“教人做人: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核”,《雲南高教研究》199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