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小企業與我國的大學教育改革(2 / 3)

中小企業對於社會的貢獻有目共睹,其地位是大企業無法替代的,與大企業一樣同等重要。事實上,一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增長的動力、普遍的就業機會、貧富差距的縮小、社會的和諧與安定、綜合國力的提升等都與中小企業的規模與進步休戚相關,中小企業在一國的經濟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二、中小企業與我國的大學教育改革

相對於美國2億人的總人口約有2000萬家中小企業而言,我國13億總人口約有1000萬家中小企業的現狀表明中小企業在我國尚有廣大的發展空間。但是,中小企業的崛起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小企業的創建在關涉社會需要、市場調節的同時,其在優勝劣汰中對人的能力的考驗昭示著真正意義上的創業者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後天所積累的知識(包括經驗、教訓等)才是創業者立於不敗之地的利器與法寶,而這些知識的積累離不開教育。

一般而言,一個人讀過書並不等於當然地具有創業能力,我國現有的相當部分的大學生一畢業就等於失業的現狀就是明證,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一考定終身式的標準化考試使我國的中小學教育幾乎成了考試的附庸當屬不爭的事實。一個孩子從踏進學校的門坎開始,就被納入了迎接考試的固定軌道,中小學教育因此成為應試教育,中小學也因此異化成了傳授如何應付考試的錦囊妙計的場所,老師與學生則被迫變成了備考應考的機器,學校的一切教育活動於是都以考試為中心而展開。即使這個孩子終於通過標準化考試而進入大學得以進一步深造,傳統的大學教育的衡量標準針對的又是大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寡與深淺,這是評價傳統教育質量高低的尺度,所以大學注重的是專業知識的傳授,追求的是對知識從數量上的把握,對就業尤其是創業所需的技能缺乏係統性的培養,其間僅有的一些能力培養方麵的課程充其量也隻不過是一種點綴,大學的專業和課程設置等與市場還是存在著明顯的脫節。我國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的路徑基本就是這樣的樣板,一個大學畢業生沿著這樣的路徑完成自己這一路的求學過程,期間不知被埋沒了多少創新型思維,如此固化的教育思維與路徑注定了大學生們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普遍缺乏腳踏實地的規劃與設計。再加上我國的大學教育迄今為止都難以完全擺脫精英教育的桎梏,大學畢業生們多多少少受此影響,不願“屈就”一些被世俗的觀點認為是髒累差的工作,相當部分的大學生們畢業之後沒有就業卻麵臨失業的狀況也就勢所必然了。

另一方麵,從已經是中小企業的創業者的角度來看,其有無相關的教育背景也決定了這些企業生存時間的長短乃至發展的前景。以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曆經的三次創業高峰為例,第一次創業高峰的形成是在計劃經濟體製有所鬆動的初期,許多原本就無固定工作的人員開始了原始創業,經過大浪淘沙,他們中的佼佼者才能生存下來成為今天產業界的領軍人物,其餘的創業者因普遍文化基礎薄弱,沒有受過相關的培訓,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而被淘汰;第二次創業高峰是在政府分流人員時形成的,這些被分流的原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的文化素質顯然要比第一次創業高峰中湧現的創業者要高,但他們的行為意識更多的是受計劃經濟時代政府行為的影響,所以其隻注重與政府建立聯係而忽視市場行為,在市場經濟日益健康發展的前提下,這樣的創業者如仍固守自己的行為意識而不通過學習從根本上加以改變,其被時代所淘汰隻是一個時間問題;第三次創業高峰就在當下,與前兩次創業高峰比較而言,這一次創業者的文化水平可以說已經達到了高學曆,他們中不乏受過相關教育有備而來的人士,他們所經營的企業是否能夠經受住市場的嚴峻考驗而成長為我國經濟的支柱性產業,我們拭目以待。上述三次創業高峰折射出與創業有關的教育在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如果隻是純粹意義上的創業高峰,高峰過後留下的中小企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寥寥可數,這無疑是個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