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 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和方針(2 / 2)

二、我國對外貿易的方針和原則

(一)堅持平等互利原則

平等互利是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之一,也是對外經濟貿易關係的基本原則。平等是權利義務的平等。國家不分大小、強弱和貧富,也不論社會製度的異同,都是獨立的平等主體。以大欺小、以強淩弱、以富壓龠的霸權主義行徑,附加不平等、歧視性條件、謀求特權都會破壞國際經濟交往和合作。互利是雙方都受益,在貿易中相互尊重對方的願望,照顧對方的需要和可能,價袼公平合理、守信用、重合同、按時按質按量交貨,才能使交往與合作持續發展。

(二)統一政策和遵守國際慣例的原則

全國實行統一的對外貿易製度和政策,是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客觀要求,也是國際貿易規範之一。對於目前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開放城市和開放地區、內地其它地區,內陸省會城市、實行的不同政策要逐步統一,各類企業均應逐步實行統一政策、這是維護國家整體利益、平等競爭和與國際經濟接軌的需要。

遵守國際慣例指在貿易條件、支付方式、商檢、海關運輸、保險、仲裁等方麵,采取雙方能接受的國際通行做法。

統一政策和遵守國際慣例,一方麵國際慣例是我國製定政策的依據之一,另一方麵,統一政策有利於更好地遵守國際慣例。

(三)優先發展出口、進出口基本平衡的方針

我國是發展中大國,需要大量外彙以支付進口各種技術設備和重要物資的費用,而外彙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出口創彙,因此出口創彙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和範圍,影響著國內經濟建設的規模和進程。為了優先發展出口,我國政府采取了一係列鼓勵出口的政策和措施。如減免稅收和退稅,原材料、資金、運輸等條件優先安排,出口獎勵製度等。

進出口基本平衡,是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的基本條件之一,是量力而行方針在對外貿易中的體現。出口長期大於進口,外彙盈餘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實際是資源的浪費;進口長期大於出口,則外彙短缺,如靠借債來彌補差額,則有很大風險。我們要努力做到進出口基本平衡,這樣進出口貿易相互促進,良性發展。

(四)以質取勝,優化出口商品結構

質量和信譽是對外經濟貿易的生命、是開拓市場,提髙經濟效益最基本的條件,不解決這個問題,大幅度增加出口希望不大。在科技髙度發展的今天,國際市場上商品競爭的價格因素很重要,而以商品質量為中心的包括內在質量、外在質量、服務質量等在內的非價格因素更為重要,決不能把勞動密集型產品同低檔貨劃等號。

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仍然比較落後,雖然製成品已占出口的但製成品中,輕紡產品所占比重大,機電產品所占比重小,粗加工製成品所占比重大,精加工製成品所占比重小,因而我國出口商的附加價值不髙。由粗加工製成品出口為主向精加工製成品為主轉變是外貿出口的重要方針。精加工產品既包含勞動密集型產品,也包含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它不僅指產品的技術含量髙,而且包括產品的質量、功能、造型、包裝等因素

我們必須發揮勞動力和資源優勢,提高產品的檔次、技術含量和服務質量,推進產業結構升級。為此,要解決如下幾個問題:一是提高現有初級產品的加工深度,增加附加值,增加製成品出口比重。二是積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加速勞動密集的紡織、輕工,食品行業的技術改造,提高產品的檔次和質量,三是發展高新技術產品和知識型產品。

(五)“以進養出”和引進技術為主的方針

“以進養出”是指利用國外資源,發揮國內勞動力的優勢,進口原材料,在國內加工後出口半成品或成品,達到增加外彙收入,促進國內生產增加就業的月的。

引進技術為主是指從進口設備為主轉到進口技術為主,注重消化創新,這樣才能提髙我國科技水平,增強出口創彙能力,不致於跟在別人後曲爬行。

(六)對外貿易多元化

對外貿易多元化是保證經濟和外貿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對外貿易多元化包括地區多元化、國家多元化、產品多元化、外貿內容多元化。隻有多元化貿易,才能適應當今多變的市場,減少貿易風險、增強競爭能力,從而推動外貿和經濟的發展。

多元化貿易可以使我們避免依賴和受製於少數發達國家,允分利用各國競銷矛盾,有較多回旋餘地,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還可更好地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延長商品生命周期,較快增加出口和更好滿足進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