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
(一)選擇對外貿易發展戰略的依據
國情
國情包括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製度,人口、麵積、自然資源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和結構、科學、文化等。國情是製定一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的最主要客觀依據。大國和小國的戰略可以不同,資源富國和資源貧國的戰略可以不同,同一國家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戰略也要變化。隻有根據國情、發揮比較優勢、才能製定正確的發展戰略。
國際政治經濟環境
當今的世界,生產社會化和商品經濟高度發展,使生產和消費口益國際化,經濟的外向化,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新技術革命的推動,產業結構的迅速調整、升級、市場多變,競爭激烈。世界從“兩極”向多極發展。我們必須適應國際政治經濟的變化,製定外貿發展戰略,這既提供了機遇,又是挑戰。
(二)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模式我國是一個生產力落後的社會主義大國,解放後受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和禁運,必須依靠自力更生建設社會主義。因此,隻能通過出口初級產品換外彙,引進技術設備發展獨立的民族工業,實行進口替代戰略。這種戰略對初步建立起我國完整的工業體係,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這種戰略強調自力更生和建立完備的國內市場體係,忽視國際分工獲得比較利益,愈來愈不適應國內外形勢的發展。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關係日益密切,對外開放和發展對外貿易大大促進7我國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們要適時調整我們的外貿戰略,實行以內需為後盾的出口導向與進口替代兼用互補的戰略。具體地說,我國實行這種戰略就是在沿海地區和輕坊行業實行以出口導向戰略為主,中西部地區和重化工行業以進口替代戰略為主,即當替代進口產品具有了較強的出口競爭力,出口能盈利時逐漸以出口導向為主。這是因為:
這種戰略模式適應當今我國國情和國際形勢
首先,我國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現代化水平還不髙,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內需求和市場潛力還很大,某些進口替代工業需要發展,特別是原材料工業,基礎工業、髙新技術工業趕不上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長期依賴進口,既耗大量外彙,又影響經濟發展後勁,需要實行高級進口替代。
其次,我國已有不少優勢產品生產能力超過國內市場需求,需要尋找國際市場以求發展,如紡織工業,1990年出口額已占其總產值589。麼我們必須充分利用我們的比較優勢,參與國際競爭,以推動國內產業的發展和升級。
第三,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世界經濟一體化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我們要充分利用國際市場的有利機遇,參與國際分工。同時,中國大陸和香港、台灣、澳門地區經濟聯係日益密切,市場、技術、資本、勞動力、銷售技術等要素互補,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將大大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
第四,中國資源分布和經濟發展不平衡,人均資源相對不足,內地資源豐富,但經濟落後,沿海資源缺乏,但經濟技術水平較高,在客觀上存在沿海地區與內地爭原料、爭市場的矛盾,隨著改革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這一矛盾日益尖銳,從長遠看,沿海地區加工業不宜長期依賴國內資源和國內市場,而應“兩頭在外”,即進口原材料,出口加工產品,在對外貿易上必須相應實行出口導向戰略,重點發展髙附加值、創彙高、技術含量高、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低的產業和產品,多利用一些國外資金、資源,求得經濟發展的更髙速度和更好效益。中西部地區資源豐富,要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就要發展進口替代工業,努力發展產業和產品,有條件的也要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以帶動整個經濟發展。
這種戰略模式兼容了進口替代和出口導向模式的長處,又避免了它們的短處對一個大國來講,單純的進口替代和單純的出口導向都會對經濟發展產生不良後果。單純進口替代會限製利用國際分工,不利於利用國外資源、技術、資金、市場和先進管理經騎發展本國經濟,受國內市場的限製,不能發揮本國的優勢,不利於大規模發展經濟;不能充分參與國際競爭,實際上是保護國內落後企業,不利於產品質量的提高、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單純的出口導向不利於國內經濟的全麵協調發展,受國際市場變化影響經濟的波動大,還容易受到國際政治勢力的幹擾。
實行出口導向和進口相結合的戰略。可可守,可進可退。沿海地區和出口競爭力較強的輕紡工業以出口導向為主是以內地廣闊市場為依托的,有較強的抵禦世界經濟波動衝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