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我們怎樣去研究地理(2 / 3)

這是就專門研究而論。若對於普通地理的研究,其實也隻有一條大路供我們走。這條大路,便是地理的環境。我們在這條路上,可以向前推尋出自然現象的各部,影響到人類的生活究竟怎樣;同時也可知道現在的社會現象是怎樣一個來曆。因為這條路上有三個主要的著眼點,一是地勢,二是氣候,三是物產,——我們走路的時候,隻要把這三點究明,便可推測人口的分布為什麼疏密不均,社會的組織為什麼各地不會一律,人類能力的分布為什麼不能平衡了。

今先說明這三個著眼點的重要關係:

(一)地勢。凡海陸的位置,山川的分布,以及島嶼、湖澤、沙漠、丘陵等等一切地麵高下凹凸彎曲分合的狀態,都叫地勢。這地勢是組成地理環境的重要部分。因為地球表麵的外形既由種種不同的狀態,於是顯出天然的界線,把地麵分作無數的自然區域了。這自然區域的力量很大,影響到人類生活的關係也很深,世界上有各種國家、各種民族的不同現象,可以說都是它勢力之下的產物。就最顯著的事例觀察。已可括作下列四項的力量:

a.範圍國境的大小。一國的麵積,大概總為自然區域所限。住在這自然區域以內的人民,被高山或大河阻隔住,不能與外界的人民互通往來,他們的語言、風俗、性情、便漸漸地與別部分的人不同;於同一區域內卻漸漸地結合而形成國家。如尼羅河、阿付臘底斯河、恒河、黃河、長江諸流域,都是綿延千裏的廣大平原,生聚既易,人口日滋,於是地廣人眾的國家,便在此等地方出現。如地域太促,則包容的國家自亦狹小,像希臘、瑞士那樣隻能容納少數民族的活動,便是適例。

b.形成國與國間的特殊關係。國與國有什麼關係,全看它們所處的自然區域與鄰區有怎樣的關係。萊因界線的所以成為德法相爭之點,全因地勢重要、位置優勝的緣故。愛爾蘭與英吉利的爭執所以遷延不休,也因地勢阻越,風俗、習慣、宗教等完全不能相同而弄到這樣的。西班牙明明置身於歐洲,而能不受歐洲政潮的影響,也因天然的界限把它範圍著,所以它能閉關自主,專心注意於它的內政。

c.確定一民族立國的精神。這自然區域既能做一國的保障,當然也能於無形中養成一國國民的特性,確立他們立國的精神。民族性與所處的環境適合,則人地相彰,國勢便得隆盛;如果不能適合,則國勢衰弱,而且民族精神也必日就萎縮。譬如西班牙和英國的邊界都是大海,那麼非靠強有力的海軍,不能維持一國的權勢。西班牙的失敗,完全因為人民偏狹的心理和海軍的衰弱,便是不能適應環境。英國就得了一個教訓,所以它竭力設法維持它海軍的勢力。

d.支配文化發展的方向。人類最初的活動總是最容易的地方入手,所以山川海陸的地位,就能決定移民或出行的方向。中國當秦漢以後,黃河流域雖已完全變為漢族生長老死的樂土,而人口日繁,幾有不能相容之勢,於是開疆拓土,竟成事理必然的結果。然黃河流域地位適中,比北部的鬆花江、遼河諸域則溫暖,比南部的長江、淮河諸域則略寒,開拓的方向,自然不願向塞北風沙荒涼的地方去移植,而一意認定江淮以南山明水秀的所在去發展了。因此,秦漢盛時,對北的計劃隻有阻匈奴的南下,對南則因長江流域的溫和適宜,便逐漸南伸。自西漢以下,文化南行,東拓三吳,西辟巴蜀,慢慢地長江文化與黃河匹敵了;慢慢地長江流域變為全國文化的中心了。後來海道大通,閩廣一帶,因交通便利而隆盛於前;奉天沿岸,也以地居勢要,便卓起於後。這兩處地方,在今日同為文化政治的中心,而各有相當的地位,這便是天然環境啟迪轉移的功勞。

(二)氣候。氣候籠罩在地球各部的上麵,分別顯出寒暖燥濕的功能,實是組成地理環境的第二要素。地麵的陸地雖廣,而最適宜於人類生息居住的,隻有溫帶和鄰近溫帶的一部分。那麼氣候勢力的偉大也可以相見了。所以我們隻要熟察地麵各處氣候的近況,便可知生活在某種氣候狀況中的人類,究有怎樣的文化地位。今把氣候及於人類生活的力量,概括作三項來說明它:

a.移轉民族的特性。英國的土地,因受潮濕天氣的影響,非常肥饒,人民不用費多大力氣,便能足衣足食,過很舒服的日子。他們的思想,自然以個人為重,所以英國人的個人主義,竟是氣候的出產品了。但是英國人離開了英國,到荒野渴燥的澳大利亞去,在那邊一個人要單獨過他的生活,差不多是做不到的,於是主張個人主義的英國人便不能不立刻變成社會的一員,他的思想便趨向於社會主義的方麵。所以澳大利亞有國有鐵路、國有輪船公司、國有保險公司和國有的各種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