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中國的研究(3 / 3)

季羨林先生還和劉安武先生合編了《印度兩大史詩評論彙編》,這部書節選了印度、德國、蘇聯、美國、法國和英國12位著名學者研究兩大史詩的精彩論述,對於了解兩大史詩和國外的研究狀況很有幫助。

這裏還應提到季先生主編的《印度古代文學史》。此書是我國6名學者的工作成果,其中也包括了許多印度民間文學的內容。

金克木先生在印度民間文學介紹和研究方麵也有突出成就。這主要體現於他的《梵語文學史》當中。這是中國第一部係統、翔實的印度古代文學史,雖然僅限於梵語。書中,詳細準確地介紹和分析了吠陀文學作品中的主要部分,尤其是最早的《梨俱吠陀》;詳細準確地介紹和分析了兩大史詩的主要內容,包括其中的重要插話;詳細準確地介紹和分析了往世書的主要內容;詳細準確地介紹和分析了《五卷書》《僵屍鬼故事二十五則》《寶座故事三十二則》《鸚鵡故事七十則》的主要內容;詳細準確地介紹和分析了《故事海》的主要內容。金先生以他豐富的學識,不時地與中國文學相聯係,不時地與漢譯佛經作比較,有許多結論都十分精辟。可以說,這部書大大超過了前人的介紹和研究,到目前為止仍然是學習印度古代文學的必讀書,也是研究印度民間文學的必讀書。

金先生還帶領三位弟子,趙國華、郭良鋆、席必莊,聯合翻譯了《摩訶婆羅多插話選》。該書分上下兩卷,共收入15個精彩插話。書前有金先生的《譯本序》,文中加有注解。由於是對原文的忠實翻譯,所以該書為印度民間文學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資料。

金先生還與趙國華、席必莊聯手,翻譯了《摩訶婆羅多》第一卷《初篇》。這預示著一項浩大工程的開始。不幸的是,主力趙國華先生於1991年去世,未見到第一卷的出版,餘下的工作也無法進行。好在這項工作還有其他人在繼續,並很快就會完成。

劉安武先生也對印度民間文學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他作為北大的資深教授,著作等身。前文已經提到他和季羨林先生合編的《印度兩大史詩評論彙編》一書,而他對印度民間文學的研究成果,則主要體現於他的三部專著當中,這三部書是:

《印度印地語文學史》,對一些早期印地語長篇敘事詩如《地王頌》《赫米爾王頌》《蘇爾詩海》《羅摩功行錄》和《蓮花公主傳》等作了詳細介紹和評論,而這些作品無疑都具有民間性特征。

《印度兩大史詩研究》,從多個角度考察了印度兩大史詩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談到兩大史詩對後世的影響時,發表了關於印度神話產生和發達的精辟論斷。

《印度文學和中國文學比較研究》,大量運用印度民間文學的材料同中國的文學作品比較。如《失妻救妻——〈西遊記〉中微型羅摩故事》一章,指出了《西遊記》第六十八至七十一回的故事與《羅摩衍那》主幹故事的相似性,很有創見。

黃寶生、郭良鋆先生對中國印度民間文學研究也貢獻良多。他們合譯的《佛本生故事選》中共收有154個故事,是直接從巴利文翻譯出來的。我們知道,古代漢譯佛經中有許多佛本生故事,但這一次介紹的故事數量卻超過了漢譯佛經中的本生故事數量,對於印度民間文學研究和比較文學研究極有補益。在季羨林先生主編的《印度古代文學史》中,二位撰寫了梵文、巴利文文學的絕大部分。可以說,他們在金克木先生《梵語文學史》的基礎上又前進了一步。2001年,他們和蔣忠新先生合譯的《故事海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盡管不是全本,但也是中國譯介印度民間文學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其中有些作品都是第一次同中國讀者見麵。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參與了史詩《摩訶婆羅多》的翻譯工作。1996年起,黃寶生先生開始主持《摩訶婆羅多》的翻譯工作,經過六位學者近十年的努力,這部巨著的漢譯本終於2005年12月出版。同時出版的還有他的《〈摩訶婆羅多〉導讀》。《〈摩訶婆羅多〉導讀》與其說是一部閱讀這部史詩的入門書,不如說是一部學術性很強的研究著作。因為,對於《摩訶婆羅多》這樣的書,僅僅理清其頭緒和結構就不是一件容易事,更何況還要對其中的人物、故事、文化背景作出說明和分析。

王樹英先生幾乎是我國目前唯一一位專門從事印度民俗學研究的學者。早在1982年,他和劉國楠先生合作編著的《印度各邦曆史文化》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其中就有印度各地民風民情的介紹。他的《印度文化與民俗》《宗教與印度社會》都是研究印度民俗學的專著。他以自己在印度的親身經曆和社會調查為基礎,對印度的民俗文化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和石懷真、張光璘、劉國楠合作編譯的《印度民間故事》是一部較大型的印度民間故事集,收有故事174則。他和雷東平、張光璘先生合作編譯的《印度神話傳說》出版於1987年。

此外,中國還有一些民俗、民族學者,他們不是專門研究印度學的,但他們對中國的民間文學十分了解,也曾撰寫出與印度民間文學有關的精彩論文,其中最突出的是劉守華先生。還有許多人,也都翻譯、研究過印度民間文學,這裏隻介紹一個概況,很難全部列出。總的看,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學者對印度民間文學的介紹和研究都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