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中國的研究(2 / 3)

鄭振鐸先生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對於中國俗文學的研究成就卓著,這集中體現於他的《中國俗文學史》一書中。該書近50萬字,開始撰寫於1933年,1938年由長沙商務印書館出版;又於1954年由作家出版社再版;1984年由上海書店影印;1996年由東方出版社重印;1998年由商務印書館重印;同年又被山花出版社收入《鄭振鐸全集》;而台灣商務印書館到80年代止已至少再版7次。“從鄭振鐸1926年為他選遍的第一部俗文學選集《白雪遺音選》(古代民歌選)寫的序為起點,到1958年10月16日(他遇難前的兩天)的絕筆之作——為他主編的《古本戲劇叢刊》第四集所寫的序——為終點,在他的全部文學生涯中,據不完全統計,共寫關於俗文學的文論約122篇。”

西諦先生很早就與印度文學結下不解之緣,於1921年就在《小說月報》上翻譯發表印度大詩人泰戈爾的詩,1922年出版了泰戈爾的《飛鳥集》,1923年又出版了《新月集》。新中國成立後,他曾兼任中印友好協會理事,還曾兩次率團訪問印度,寫過許多有關中印文化交流的文章。對印度民間文學,西諦先生也給予了特別的關注。這裏舉幾個具體的例子。

在《民間故事的巧合與轉變》一文中,他介紹了歐洲19世紀以來對民間文學研究的幾個發展階段和代表性理論,如“比較神話學派”的“印度發源說”“阿利安來源說”和“印度故事轉變說”,以及人類學派的“必然巧合說”等。說明他對西方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民間文學研究理論十分了解。

他寫過一篇《榨牛奶的女郎》,其中說道:“印度的巨大故事集《故事海》中,《魔鬼的二十五故事》《鸚鵡的七十二故事》《五經書》中,也都有極可笑的愚蠢人的笑話在著。”說明他對印度民間文學概況的了解。

在《中山狼故事之變異》一文中,他指出,“中山狼的故事,有馬中錫的《中山狼傳》、康海的《中山狼雜劇》、王九思的《中山狼院本》。但在印度、高麗各處,也有與此大同小異的民間傳說”。文中,他用印度故事與中國故事進行了比較。

他還特別談到印度文學通過佛教影響了中國文學,如唐代變文。他說:“變文之淵源,不能不求之於印度。彼邦重要佛教經典,如《本生經》(Jataka),如《本生鬟論》(Jataka-mala)皆由韻散聯合組成。”他還批判了那種一切作品都是國貨的“國粹”派觀點,認為中國古代俗文學也受到印度的影響。他說:“我們重要的民間文學,如彈詞、佛曲和鼓詞,也都是受印度影響而發生的。”

除了地山先生和西諦先生,新中國成立前還有一些人也曾在不同場合、不同著作中論及印度民間文學的問題,隻是比較零散,這裏不再介紹。

2.新中國成立後的翻譯介紹和研究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印度同中國建交。整個50年代,中印關係出現了一個黃金時期。中國對印度文學的介紹和研究也隨之出現了一個高潮。在對印度民間文學的介紹和研究方麵,也出現了一個高潮。之後是約20年的沉寂,到中國改革開放以後才出現第二個高潮。

在這兩個高潮中,中國出版了許多翻譯或編譯的印度神話集、民間故事集,這裏無法一一列出,而隻能以人為綱,重點介紹幾位成就突出的學者和他們的主要著作。

在這兩個高潮當中,季羨林先生始終是中國介紹和研究印度民間文學的第一人。其實,季先生新中國成立前就有不少涉及印度民間文學的論文。下麵列出的是收在《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一書中主要的幾篇:

《印度寓言自序》,作於1941年年底,是先生為自己編譯的《印度寓言》寫的序言。而《印度寓言》則是“在巴利文《本生經》裏和梵文《五卷書》裏選擇最有趣的故事,再加上一點自己的幻想,用中文寫出來,給中國的孩子們看。”

《一個故事的演變》,作於1946年年底,以《五卷書》中的寓言故事同中國故事比較。

《梵文〈五卷書〉:一部征服了世界的寓言童話集》,作於1946年年底,詳細介紹了《五卷書》在世界各地流傳的情況,尤其是對不同年代、不同語言譯本的介紹,簡直令人眼花繚亂,說《五卷書》“征服了世界”實不為過。

《從比較文學的觀點上看寓言和童話》寫於1947年10月初,以印度的故事和中國的故事、希臘的故事比較。認為“印度可以說是有產生故事的最好條件”。

此外尚有《柳宗元〈黔之驢〉材料來源考》(1947年10月)、《“貓名”寓言的演變》(1948年3月)、《〈列子〉與佛典》(1948年12月)、《三國兩晉南北朝正史與印度傳說》(1949年2月)等。都利用印度民間故事作了比較研究。

20世紀50年代,季先生寫過《印度文學在中國》(1958年1月)和《印度寓言和童話的世界“旅行”》(1959年2月)等重要文章。而更重要的是,在此期間,他翻譯自梵文的《五卷書》出版了。該書的出版對於中國學者研究印度民間文學有著重要幫助。20年之後,當出版社要再版此書時,季先生又專門寫了一個相當長的《再版後記》(1979年12月),論述了《五卷書》的產生背景、印度古代文藝發展的道路、《五卷書》的語言、《五卷書》的內容及其結構特點。

粉碎“四人幫”之後,他於1978年寫了《〈西遊記〉裏麵的印度成分》,1981年寫了《新疆與比較文學的研究》等文章,還為一些有關印度民間文學的翻譯作品寫序。這一時期,他翻譯的印度史詩《羅摩衍那》自1980年陸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到1984年出齊,共8卷。這是一項了不起的工程,對於我國印度民間文學的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時,他還出版了專著《羅摩衍那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