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藝界人物素描(7)(2 / 3)

十年砥礪

一九八三年,全國地方誌工作也和其他文化事業一樣,蓬蓬勃勃,應勢而起,固原縣委、政府決定啟動新編《固原縣誌》編修工作。縣誌辦負責人張賢邀請徐興亞加盟協助。

接手縣誌寫作任務之後,徐興亞便一頭紮了下去,開始熟悉並掌握縣誌寫作的相關知識和寫作要求。他開始熟悉的第一項工作是對一大堆無序材料的歸納取舍,因為對於一本誌書而言,它涉及到了包括一個地方自然地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社會等在內的方方麵麵,還有其內部各有特色的機理銜接,這樣,它就對修誌者的綜合素養提出了高標準要求。它要求修誌者不但要有廣博而紮實的多學科知識,還要有嚴謹而認真的科學態度,以及條分縷析的邏輯思辨能力。其次,對一個地方曆史、地理、文化特色、風俗習慣的熟知也是缺一不可。解決好了這些,語言文字關當然更是每一位誌書寫作者必修的一門功課。這門功課的精要在於,它既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簡單,但也有自己獨有的技巧特色。一般而言,誌書對文字的要求並不在修辭與文采,而在於準確、科學、簡潔。小說有小說的謀篇布局,誌書有誌書的格式體例,二者風馬牛不相及。同時,還要根據全國各地已出版的縣誌和學習方誌理論。

經過一段時期的修煉,徐興亞逐漸掌握了這門功課的內中三昧。而這種修煉幾乎花去了他近十年的光陰。

一九九二年,新編《固原縣誌》終於付梓出版,張賢任總纂,徐興亞與謝東同為副總纂。在這部煌煌百餘萬字的誌書中,徐興亞承擔並獨立完成了其中十三個專業誌的編撰任務,內容涵蓋了畜牧、林業、水利、教育、衛生、科技、文化、文物、人物等等,字數占總誌書整個寫作任務的三分之一強。而在修誌的過程中,他有許多獨特的感悟和體會被記錄了下來,其中部分經過整理加工作為論文發表,如《試論縣誌總纂的難點與重點》《試探黃土高原區域縣誌水利誌的編寫》等等。

新編《固原縣誌》出版後,專家給予了充分肯定,社會各界讚賞有加,同時,它還於當年先後分獲寧夏和全國新編地方誌優秀成果一等獎。可以說,這十年縣誌的寫作,錘煉了他各個方麵的能力,也為他後來順理成章進入《西海固史》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對一大堆地方史料的整理歸納,他發現,固原是個魅力十足的地方,且不說這個邊地古城在曆朝曆代政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就它“史不斷代”的完整性也使他禁不住熱血沸騰。於是,一個朦朦朧朧的念頭開始在他的意識深處悄悄萌動———十年耕耘匆匆忙忙之間,時間就來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一九九二年,新編縣誌的編纂任務結束,徐興亞覺得自己好像又回到人生的原點,雖然人在書店,但心卻又在商海以外開始遊弋———畢竟經商賺錢不是自己人生的最終目標。恰在此時,《固原日報》改版擴版,副刊編輯張國長熱情邀約,希望他給改版後的《固原日報》寫點東西,而這與他此前的一些想法竟不謀而合———之前,也就是在他編纂《固原縣誌》的過程中,有一個想法,縣誌限於體例,專業設誌,最終以條目反映內容,科學性自不待言,可是把曆史切得太碎,對於普通讀者缺乏可讀性。而固原曆史悠久、豐富、燦爛、獨特,能不能把固原曆史用“曆史”的視角整理反映撰寫出來,介紹給固原人民,讓固原人民知道家鄉數千年的煌煌曆史。就這樣,經過半年多的初步構想,寫法的定奪,內容的確定,開始進入撰寫。

徐興亞說,無畏源於無知。他沒有想到自己的曆史知識根底淺薄,專業修煉空白,以為隻是寫文章而已。沒有想到自己陷入了一個學問的泥淖,不要說固原數千年的曆史資料的搜尋、鑒別、耙梳、研究、考證、如何利用,僅曆史知識、學術規範就是兩座大山,阻攔著他,必須翻過去,才能有資格給固原曆史立傳。他沒有想到會耗去他十年的生命。寫作之初他還是朦朧的,不自覺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在他邊學習邊充實的過程中,那種為西海固寫史的目標才開始逐漸疏朗、明晰。而這種目標的確立,又為他後來數年如一日埋頭寫作增加了巨大的自信與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