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盤點全球十大環境問題(1)(3 / 3)

厄爾尼諾現象主要表現在:從北半球到南半球,從非洲到拉美,氣候變得古怪而不可思議,涼爽的地方驕陽似火。溫暖如春的季節突然下起大雪,雨季到來卻遲遲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卻洪水泛濫。

科學家們認為,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與人類自然環境的日益惡化有關,是地球溫室效應增加的直接結果,與人類向大自然過多索取而不注意環境保護有關。由於厄爾尼諾現象給全球帶來巨大的災難,因此,這種現象已成為當今氣象界和海洋界研究的重要課題。

“洪水猛獸”——拉尼娜

拉尼娜現象就是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東信風將表麵被太陽曬熱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東部海平麵增高將近60厘米,西部海水溫度增高,氣壓下降,潮濕空氣積累形成台風和熱帶風暴,東部底層海水上翻,致使東太平洋海水變冷。

太平洋上空的大氣環流叫做沃爾克環流,當沃爾克環流變弱時,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東部海水變暖,就是厄爾尼諾現象;但當沃爾克環流變得異常強烈,就產生拉尼娜現象。一般拉尼娜現象會隨著厄爾尼諾現象而來,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第二年,都會出現拉尼娜現象,有時拉尼娜現象會持續兩三年。1988~1989年,1998年~2001年都發生了強烈的拉尼娜現象,1995年~1996年發生的拉尼娜現象較弱。有的科學家認為,由於全球變暖的趨勢,拉尼娜現象有減弱的趨勢。

中國海洋學家認為,中國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澇災害,就是由“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和長江流域生態惡化兩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臭氧空洞——撕裂的臭氧層

太陽是一個巨大的熱體,表麵溫度高達6000℃,是地球取之不盡的能量來源。但太陽輻射的紫外光中有一部分能量極高,如果到達地球表麵,就可能對地球生物的生存造成無法挽回的影響。然而,自然的力量改變了這一過程,地球的大氣層就像一個過濾器,一把保護傘,將太陽輻射中的有害部分阻擋在大氣層之外,使地球成為人類和生物界生存的家園。而完成這一工作的,就是今天已經婦孺皆知的“臭氧層”。臭氧層中的臭氧是在離地麵較高的大氣層中自然形成的。

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發現地球上的紫外線有所增加。70年代末,科學家又發現南極上空的臭氧明顯減少。1984年,英國科學家首次提出南極上空存在一個巨大的“臭氧空洞”。1985年,美國“雨雲7號”氣象衛星對南極上空進行了勘測,證實了英國科學家的預言。

多數人認為,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溴的物質是造成臭氧洞的元凶,這些人工合成的化合物經揮發後進入平流層,在強烈的太陽紫外輻射作用下,它們光解出氯、氟、溴等活性基而將臭氧層摧毀。

近年來,科學家們不僅在南極上空,而且在北極上空也發現了臭氧空洞的存在。1991~1992年冬天,科學家們發現德國上空的臭氧減少了10%,比利時上空的臭氧減少了18%。中國某些地區的上空的臭氧也減少了18%。美國航天局的一項最新報告指出,近10年來,北半球上空的臭氧濃度平均減少了8%。地球的保護傘臭氧層被撕裂了。

知識小百科

你知道臭氧層嗎?

在距離地球14~25千米的高空,因為受到太陽紫外線照射的緣故,形成了包圍在地球外圍空間的臭氧層,而這臭氧層正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保護自然界中的臭氧,大多分布在距離地麵20~50千米的大氣中,我們稱之為臭氧層。臭氧層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線遣出來的。太陽光線中的紫外線分為長波和短波兩種。當大氣中含有21%的氧分子受到短波紫外線照射時,氧分子會分解成原子狀態。氧原子的不穩定性極強,極容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氧原子與氧分子反應時,就形成了臭氧。臭氧形成後,由於它的比重大於氧氣,會逐漸從臭氧層的底部降落,在降落過程中隨著溫度的變化,臭氧不穩定性越加明顯,再受到長波紫外線照射時,再度還原為氧。臭氧層就是保持了這種氧氣與臭氧相互轉換的動態平衡。

空中死神——酸雨

酸雨是ph值小於56的雨、雪、霜、霧或其他形式的大氣降水。現多稱為酸性降水。酸雨的成分主要是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轉化成的硫酸和硝酸。酸雨危害極大,有“死亡之雨”和“空中死神”之稱,已成為世界各國最關心的環境問題之一。

酸雨可以直接使大片森林死亡,農作物枯萎;也會抑製土壤中有機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溶解與土壤離子結合的鈣、鎂、鉀等營養元素,使土壤貧瘠化;還可使湖泊、河流酸化,並溶解土壤和水體底泥中的重金屬使其進入水中,毒害魚類;加速建築物和文物古跡的腐蝕和風化過程;酸雨汙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直接或間接危害人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