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河蟹的烹製及其商業價值(2 / 3)

1產量和效益

兩次扣蟹均從上海崇明島引進,經鑒別係正宗長江中華絨螯蟹,第一次純度為96%,第二次純度為98.5%。

1.2起捕時間、產量及回捕率(見表2)

從捕獲的成蟹分析,1994年250克以上、200~250克、150~200克、150克以下的規格比例為1.8∶4.6∶2.9∶0.7,雌雄比例為56∶44,最大成蟹個體重410克,為雄蟹;最小成蟹個體重108克,為雌蟹。1995年上述規格段的比例為2∶4.8∶2.7∶0.5,雌雄比例為55∶45,最大成蟹個體重485克,為雄蟹;最小成蟹個體重116克,為雌蟹。

1.3效益分析

1994年收入為225972元,每千克均價180元,獲純利115772元,利潤率為105%;1995年收入為540398元,每千克均價190元,獲純利322998元,利潤率為148.6%。

2研究方法及實施步驟

2.1確立正確的技術方針

我國大水麵養蟹,目前尚停留在“人放天養”的水平,這種養殖方式在江蘇、浙江、安徽即長江下遊一帶的湖泊,往往是奏效的,而在兩湖等長江中上遊一帶的內陸湖泊,卻風險極大,如湖南省1994年30多個養蟹湖場,除東湖、君山等4~5個湖場盈利外,其餘全部虧損,少的數萬元,多則數十萬元,部分湖場貸款養蟹,因虧損巨大負債累累而一蹶不振。原因是多方麵的,但筆者認為,其中最大的、也是目前仍被人們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長江中上遊與長江下遊一帶湖泊的水文條件截然不同:長江下遊一帶湖泊常年水位平穩,利於河蟹“安家樂業”,外逃現象相對較少;而長江中上遊一帶的湖泊,一般冬春兩季水位落差較大,往往數日之內,進出水位落差高達2~3米,如東湖記載,1993年5月14日水位為26.30米,由於連日暴雨,5月20日水位高達29.36米,6天驟漲3.06米。另有相當一部分內陸湖場,至今沿襲春末夏初“灌江納苗”的曆史傳統,人為引江水灌湖,蟹種流失也是相當驚人的,而河蟹前期的群集溯水性極強,這對防逃設施本來就形同虛設的養蟹湖場來說,無形中為蟹種溯水外逃創造了符合其生理特征的有利條件。仲秋過後,成蟹性成熟,其群集順江洄遊特征十分明顯,這對習慣於利用外江、內湖水位落差“踩溜”的內陸養蟹湖場來說,若捕獲時外江水淺落差大,河蟹回捕率還比較理想。而一旦捕獲時外江水位持高不退,與內湖持平,則隻能“望湖興歎”,使本來到手的經濟效益最終無法實現。基於上述情況,我們在東湖養蟹過程中,確立了“兩頭暫養,重點防逃,趨利避害,綜合捕撈”的方針,即:1~5月,對蟹種進行圈圍精養,6月初待外河關閘(水利部門調蓄慣例),內湖水位相對穩定,且湖草普遍長高至20厘米以上時,再將蟹種散向大湖,這對防止蟹種外逃,加速前期生長,保護水下草原,可謂一舉三得。重陽節後,對起捕的成蟹實行專池暫養,這樣,可以利用時間差獲得季節價格差。所謂“重點防逃”,主要是改進河蟹暫養圈圍和湖場進出水口防逃設施,最大限度保證河蟹不外逃。“趨利避害”有兩層意思,一是指河蟹暫養、管理、捕撈等生產全過程都要趨附於河蟹本身的生理特征及生活習慣,二是指在暫養圈圍內要嚴格搞好清野除雜,防止凶猛魚類對蟹種的侵害。“綜合捕撈”就是不能完全依賴“踩溜”,而應該多種網具多種方式結合捕撈,抓住季節,掌握捕蟹主動權。

2.2實施步驟

2.2.1建好蟹種暫養圈圍。1994年1月上旬,耗費2.55萬元,在東湖一號欄塞以北800米,距東風堤30米處建起了一處麵積為2.7公頃,呈橢圓形狀的蟹種暫養圈圍,筆者根據國內養蟹圈圍式樣改進設計,定名為“反網垂簾式”防逃養蟹圈圍,其斷麵見圖3。

外層保護網:用3×3聚乙烯網片,網目為4厘米,與內層主網間距6米,便於小船進保護“巷道”操作。保護網用竹篙支撐,篙距4米。網腳用石籠入泥。

內層主網:用3×4聚乙烯網片,網目為3厘米。竹篙支撐,篙距2米。網腳用石籠或反錨入泥。

信息地籠:規格為40厘米×60厘米×30厘米,沿內外兩層網之間的巷道靠近主網置放,通過每日兩次檢查,可準確判斷暫養圍網內的河蟹是否外逃和外逃的具體部位。

反網及支撐杆:反網邊沿綱繩,每3米左右向內斜插一根竹竿,支撐杆距反網細繩邊沿40厘米左右,用細鐵絲穿反網綱繩拴在支撐杆上,繃緊固定,使反網呈平直鴨舌帽沿狀。

薄膜垂簾:垂簾薄膜最好選用優質防逃塑料膜,用針將其縫置在反網綱繩上即可。垂簾防逃膜稍有微風或觸動即晃動,河蟹根本無法在上麵駐足逾越。筆者曾多次長時間在圈圍邊觀察,發現不少河蟹都是在反網綱繩與垂簾接口處幾經試探,最終“望而卻步”,沿來路返回水中。

2.2.2嚴格清野除雜。蟹種圈圍選擇建在底層比較平坦,淤泥層厚達15厘米左右,水草比較茂盛的水域。該水域最低水深不低於0.5米,最高水深不超過3米,網牆距堤岸最近處30米,水老鼠無法對其進行破壞。圈圍建好後,用锛鉤、地鉤、“踩腳跟”、電瓶捕魚器(僅限在圈圍內使用)等多種漁具、漁法,將圈圍內的烏鱧、鱤魚、鱖魚、鯰魚、黃顙等凶猛肉食性魚類清除幹淨。投放蟹種後,鑒於冬末春初湖水較淺,魚鷗等鳥類易對蟹種構成傷害,使用鞭炮、鳥銃對群集鷗鳥進行驅趕,使其不能靠近圈圍。

2.2.3科學投餌精養。據觀察,蟹種越冬後,在水溫10℃~12℃時開始活動,15℃時開始攝食,18℃以上時攝食力呈旺盛狀態,這時可以按計劃投餌喂養,餌料以蚌、螺、小魚蝦等肉食性餌料為主,每7天摻投一次馬鈴薯塊(七成熟)、米飯、加脫殼素的餅麩類硬顆粒等植物性餌料。在圈圍內設置6個貼泥食台,所有餌料都定點投喂。根據河蟹晝伏夜出的特點,投餌一般在下午四五點鍾時進行。肉食性餌料投喂標準是:第一次為蟹種總重量的5%,螺、蚌必須將殼敲碎,且清除其不可食部分。以1994年為例,入圍蟹種150千克,第一次須投肉食性餌料7.5千克,螺、蚌的殼肉比約為7∶3,那麼投喂的帶殼螺、蚌則為25千克。每次投喂量持續7天,之後每7天增加一次;增加量為前一次投喂量的15%~20%。植物性餌料投喂量基本與動物性餌料投喂量相同,但開始投喂時必須留有一定餘地,以能吃完為度,因為河蟹餌料變換有個適應過程,這樣可以減少浪費。另外,春末寒潮、陰雨頻繁,在寒潮期間,要注意觀察,餌料可以暫時停投或少投。

2.2.4加強管理。日常管理除了定時、定量、定點投餌外,主要是做好三件事:一是勤檢查,發現圈圍破損及時修補。二是設置蔭蔽物。經過1994年圈養,1995年圈圍內水草基本損失殆盡,給蟹種棲息、脫殼帶來一定困難,針對這一情況,用高稈稻草紮成20個“∧”形人造蔭蔽物,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三是及時驅趕鷗鳥,不讓鷗鳥對蟹種造成傷害。

2.2.5適時拆圍。拆圍限期最遲不超過5月中旬,具體時間視兩種情況而定:一是與水利部門保持聯係,確定東湖與外江相通的插旗閘的關閘時間(一般在5月中下旬),在關閘後拆圍,因為關閘後湖水能保持相對穩定。二是水草普遍長到20厘米左右時可以拆圍,這樣,可以起到有效保護水下草原的作用,使東湖生態漁業研究項目在實施上更具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