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24日,不堪回首的黑色日子。
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夜晚,險惡的狂風,失火的大船,冰冷的海水,淒厲的呼救,奮力的救援,無奈的結局……
留下這一份記錄吧,為了曾和我們共同生活在人世間的282名遇難者,他們本應繼續和我們共同奮鬥著,共同幸福生活著。
留下這一份記錄吧,為了那些痛失親人的悲哀者,他們本應享受著親情和歡樂,享受著憧憬和希望。
留下這份記錄吧,為了那些舍生忘死的救援者,他們給了死難者最後一次溫暖,給了生還者第二次生命。
留下這份記錄吧,為了逃過死劫的22名幸存者,他們經過了生與死的洗禮,對人生有了刻骨銘心的感悟。
留下這一份記錄吧,為了人們善待生命、珍惜生命、敬重生命,不再因為自己的過失讓悲劇重演。
“11·24”特大海難警示我們,災難的發生,也許有上蒼的原因在裏頭,但仔細分析,人禍的成分才是致命的。
學習交通規則時,老師告訴我們,沒有違章,就沒有交通事故。借用這句話,可不可以說,沒有人禍,也就沒有天災。這話雖有點絕對,似乎還不能說不對。
種種情況表明,在“11·24”海難之前,事故征兆已經頻頻顯示了:同在這一年,同在這一海域,連續發生過“大華”號輪失火、“盛魯”號輪沉沒等重大事故。然而,這些沒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沒有采取針對性的有力措施,羊雖亡,牢仍不補,終致釀成世紀末的“泰坦尼克”悲劇。
有句成語叫“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玩忽職守”就是“慶父”,如不能采取斷然措施將其遏製,那麼,“魯難”依然是不可避免的。
取代悲痛的,隻能是行動。
轉瞬四年過去了,我們國家的經濟和社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安全生產情況如何?尤其是海上安全形勢如何?誰能回答這個問題?恐怕非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
但有一點不容諱言,“11·24”特大海難事故發生後,我國的安全生產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安全生產的法律和規章得到日益完善,重大安全生產事故大幅度減少,海上救援能力也大大提高。有兩則見諸報端的報道為證:
2002年12月23日晚11時55分,深圳船務公司所屬客滾船“梧桐山”號,由蛇口開往海口時,在珠江口陽江外海域上川島南側,汽車艙著火,船上有旅客及工作人員397人,汽車37輛,情況非常危急,由於救援及時,所有旅客全部獲救脫險,無一人傷亡。
2003年2月22日,大連渤海輪船公司所屬客滾船“遼旅渡7”輪在渤海海峽的砣磯島附近海域遇險,與當年“大舜”號輪的景況極其相似,但經過當地軍民6個多小時的全力奮戰,最終將81名遇險人員全部救起,隻有4人因在低溫的海水中時間過長,經搶救無效死亡,成為建國以來沉船救助最為成功的一次。
如果死者在天有靈,或許能夠得到一些遲到的安慰。
2003年11月24日,是“11·24”特大海難四周年的日子。“11·24”海難已經過去整整1460個日日夜夜了!
今天,渤海海峽,風平浪靜,碧波萬頃;
今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今天,父母思念兒女,兒女思念父母;
今天,妻子思念丈夫,丈夫思念妻子……
海風嗚咽,是親人的聲聲呼喚;海浪翻卷,是親人無盡的思緒;海麵波光閃亮,是親人流淌的鹹鹹的眼淚!
痛定思痛,痛何其一年又一年!
敢問何人何年何月在麵向“大舜”號輪沉沒海域的養馬島上建一座紀念碑,紀念這次特大海難,寄托哀思,警示後人。
今天,且讓我們低下頭,為死去的人們默哀,道一聲“死難者,安息吧!”
再讓我們舉起手,向活著的人致敬,說一句“多多珍重,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