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國古代燭龍曆史(1 / 2)

燭龍,又名燭陰,也寫作逴龍。

屈原《天問》:  “日安不到?燭龍何照?”  太陽為什麼照不到那裏?燭龍為什麼發出光明?  提到“光明”。僅此即知,連名字都不敢留的“現代文化史學家”,又胡說了,又造孽了。  王逸注《天問》裏說,“言天之西北,有幽冥無日之國,有龍銜燭而照之也。”

更詳細的描述,則在《山海經》中:  《大荒北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麵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竭。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淮南子·地形篇》:“燭龍,在雁門北,蔽與委羽之山,不見日。起神人麵龍身,而無足。  以上古代文獻表明,燭龍這個神獸,人麵,有龍或蛇一樣長長的身體,不需要吃喝甚至呼吸,終日矗立。當他閉著眼睛的時候,北方的天空是黑暗的,當他睜開眼睛的時候,北方黑暗的夜空就被照亮了。  首先注意燭龍所處的地域。北方。  《淮南子·地形訓》:  ”北方曰積冰,曰委羽。“  高誘注:”委羽,山名,在北極之陰,不見日也。

《楚辭·大招》中講:  “魂乎無北,北有寒山,逴龍(赤字旁色)隻,代水不可涉,深不可測隻。天白皓皓,寒凝凝隻。魂乎無往,盈北極隻。”  《文選·燭賦》(付鹹):  “六龍銜燭於北極。”  綜上可知,逴龍也就是燭龍,所處的地方“積冰”、“不見日”、“天白皓皓”、“寒凝凝”,正是北極。

我們知道,在極圈附近,晝夜以季節劃分,分為“極晝”和“極夜”。我國東北高緯度地區,靠近西伯利亞和北極圈,如漠河,“極晝”“極夜”是正常現象。而“燭龍”恰恰活動在這樣一個地區。  綜合我們已經得出的,古先民喜歡給自然景象作生物性的表記的習俗,便不難猜出這種極圈附近的景象是什麼。  極光。  極光的絢爛多彩,如長龍騰越天空一般的壯觀,啟迪了古先民的智慧,於是,“燭龍”隨之誕生。驗諸“燭龍”所描寫的“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正是極光中的“脈動狀”、“靜止脈動狀”,和雜有放射光的光現象。  值得自豪的是,中國大陸上的古先民的足跡,至少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就曾進入到西伯利亞及以北地區,這是全世界其他任何地區的遠古居民都比不上的。

編輯本段史書記載

《楚辭。天問》:“西北辟啟,何氣通焉?日安不到,燭龍何照?”又《大招》:“北有寒山,逴龍赦隻。”《山海經。大荒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麵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又《海外經》:“鍾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眠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裏,在無晵之東,其為物,人麵,蛇身,赤色,居鍾山下。”參閱龔維英《原始崇拜綱要》。  燭龍在雁門北,蔽於委羽之山,不見日,其神人麵龍身而無足。——《淮南子·地形訓》  天不足西北,無有陰陽消息,故有龍銜火精以照天門中。——郭璞注《大荒北經》燭龍引《詩含神霧》  太陽順四方之氣。古聖曰:燭龍行東時肅清,行西時,行南時大,行北時嚴殺。——《易緯乾坤鑿度·卷上》  諸說大同小異,顯係本自《海外經》和《大荒經》。

燭龍是古代典籍中頗有神異色彩的一個記載:燭龍之為物,人麵蛇身,身長千裏,睜開眼就為白晝,閉上眼則為夜晚,呼氣為夏天,吸氣為冬天,又能呼風喚雨,顯係非凡之神物。因此,很早就引起學者的注意。  關於燭龍的記載,始見於《山海經》。  縱觀曆來對燭龍之解釋,關於燭龍之原型,大致有如下數說:  其一,燭龍即太陽說。此說最古,上引《易緯乾坤鑿度》即開其先河,清人俞正燮發明其說,其《癸巳存稿·燭龍》條備引古書燭龍之文,認為“燭龍即日之名。”並稱燭龍之說出自蓋天說宇宙觀。  其二,燭龍即火燭說。薑亮夫《楚辭通故·燭龍》所據材料全抄自俞氏,但其說卻大相徑庭,他認為“燭龍”即“祝融”之音轉,燭龍傳說即“祝融傳說之分化”,又謂:“古人束草木為燭,修然而長,以光為熱,遠謝日力,而形則有似於龍。龍者,古之神物,名曰神,曰燭龍。”(薑亮夫,2002:193)。  其三,燭龍為開辟神。袁珂《山海經校注》把燭龍與開天辟地的盤古等同起來,並說:“說者謂此神當即是原始的開辟神,征於任昉《述異記》:‘先儒說:盤古氏泣為江河,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晴,怒為陰。’《廣博物誌》卷九引《五運曆年記》:‘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信然。盤古蓋後來傳說之開辟神也。”(袁珂,1993: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