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不良反應:是由於藥品的藥理作用增強所致,其特點是這種不良反應是可以預測的,並且大多與用藥的劑量相關。這種類型的不良反應一般發生率高、死亡率低。副作用、毒性反應、繼發反應、後遺效應、首劑效應和撤藥反應等均屬A型不良反應。
B型不良反應:是指與藥品本身藥理作用無關的異常反應,其特點是與使用劑量無關,它的發生一般是難以預測的,雖然發生率低,但是死亡率高,而且時間關係明確。過敏反應、特異質反應屬於此類。
C型不良反應:是指與藥品本身藥理作用無關的異常反應,一般在長期用藥後出現,其潛伏期較長,藥品和不良反應之間沒有明確的時間關係,其特點是背景發生率高,用藥史複雜,難以用試驗重複,其發生機理尚不清楚。
5.遭遇特殊情況下的緊急救助方法:
(1)如何應對地震?
從親曆過地震的人的經驗可以獲知,當破壞性地震發生時,從人們發現地光、地聲,感覺有震動,再到房屋破壞、倒塌,最後形成災害,中間往往隻有十幾秒、最多三十幾秒的時間。專家把這段極短的時間稱之為預警時間。雖然隻有短短的一分鍾都不到的時間,但是隻要人們掌握了一定的應對方法和地震知識,在地震發生之前有一些準備,並保持清醒的頭腦,就完全可以抓住這段寶貴的時間,成功地避震脫險。
·逃生原則:
破壞性地震突然發生時,采取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的方法是應急避險的好辦法。當然,如果身處平房或樓房一層,能直接跑到室外安全地點也是非常有效的避險方法。
另外,由於現在城鎮居民多住高層樓房,如果在地震發生瞬間湧向室外,在樓道中遭遇擁擠踐踏極有可能出現非地震造成的傷亡。況且震時人們進入或離開建築物時,也存在著被高空墜落物砸死砸傷的可能性,並且這種幾率還很高。
地震時還應注意不要顧此失彼。短暫的時間內首先要設法保全自己;隻有自己能脫險,才可能去搶救親人或別的心愛的東西。再次提到“伏而待定”,那麼另外一個問題就產生了,究竟“伏”到何處才是正確的合理的避震選擇呢?以下幾點分析了處於不同環境下,所應該選擇的躲藏處所:
①室外的逃生原則主要是:要盡量遠離狹窄街道、高大建築、高煙囪、變壓器、玻璃幕牆建築、高架橋和存有危險品、易燃品的場院所。地震停下後,為防止餘震傷人,不要輕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築物內。因為經過地震以後,有的建築物雖然暫時沒有倒塌,但是很可能本身的建築結構已經受到了損傷,會在隨後的餘震作用下發生倒塌。
②學生在教室裏的逃生原則:要在教師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蹲到各自的課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離,撤離時千萬不要擁擠,以免出現由於踩踏造成的傷亡事故。
③室內的逃生原則:應就近躲到堅實的家具下,如寫字台、結實的床、農村土炕的炕沿下,也可躲到牆角或管道多、整體性好的小跨度衛生間和廚房等處。注意不要躲到外牆窗下、電梯間,更不要從高處跳下,這些都是十分危險的。
④影劇院、體育場或飯店等公共場所的逃生原則:要迅速抱頭臥在座位下麵;也可在舞台或樂池下躲避;門口的觀眾可迅速跑出門外或體育場外。
⑤百貨商場等人員眾多的場所的逃生原則:應就近躲藏在柱子或大型商品旁,但要盡量避開玻璃櫃。在樓上時,要看準機會逐步向底層和室外轉移。
⑥工廠車間裏的逃生原則:應就近蹲在大型機床和設備旁邊,但要注意離開電源、氣源、火源等危險地點。
⑦行駛的汽車、電車或火車內的逃生原則:應抓牢扶手,以免摔傷、碰傷,同時要注意行李掉下來傷人。座位上麵朝行李方向的人,可用胳膊靠在前排椅子上護住頭麵部;背向行李方向的人可用雙手護住後腦,並抬膝護腹,緊縮身體。地震後,迅速下車向開闊地轉移。
總之,無論在何處躲避,都要盡量保護頭部。如果正在使用明火,應迅速把明火滅掉。
正確應付地震時的特殊危險:
當遇到燃氣泄漏時,可用濕毛巾或濕衣服捂住口、鼻、不可使用明火,不要開關電器,注意防止金屬物體之間的撞擊。
當遇到火災時,要趴在地下,用濕毛巾捂住口、鼻,逆風匍匐轉移到安全地帶。
當遇到有毒氣體泄漏時,要用濕毛巾捂住口、鼻,按逆風方向跑到上風地帶。
大震後的自救與互救:
自救互救意義重大。由於地震,尤其是破壞性比較大的地震也會對道路、橋梁等交通設施造成嚴重的破壞,使得外界的救援隊伍很難在第一時間趕往震區,這個時候就需要震區人民的自救和互救了,這也是大地震發生後最先開始的基本救助形式。根據事後的調查統計,震時被壓埋的人員絕大多數是靠自救和互救存活下來的。
·自救原則。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築物壓埋的人,隻要神誌清醒,身體沒有重大創傷,都應該堅定獲救的信心,保存體力,在積極實施自救的同時等待外部救援。
①要盡量用濕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頭部,防止灰塵嗆悶發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築物進一步倒塌造成的傷害。
②盡量活動手、腳,清除臉上的灰土和壓在身上的物件。
③用周圍可以挪動的物品支撐身體上方的重物,避免進一步塌落;擴大活動空間,保持足夠的空氣。
④幾個人同時被壓埋時,要互相鼓勵,共同計劃,團結配合,必要時采取脫險行動。
⑤尋找和開避通道,設法逃離險境,朝著有光亮更安全寬敞的地方移動。
⑥一時無法脫險,要盡量節省氣力。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一定要製定計劃節約使用,盡量延長生存時間,增加最終成功獲救的幾率。
⑦保存體力,不要盲目大聲呼救。在周圍十分安靜或聽到上麵(外麵)有人活動時,用磚、鐵管等物敲打牆壁,向外界傳遞消息。當確定不遠處有人時,再呼救。
·互救原則。互救是指已經脫險的人和專門的搶險營救人員對壓埋在廢墟中的人進行營救。為了最大限度地營救遇險者,互救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①先救壓埋人員多的地方,也就是“先多後少”。
②先救近處被壓埋人員,也就是“先近後遠”。
③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員,也就是“先易後難”。
④先救輕傷和強壯人員,擴大營救隊伍,也就是“先輕後重”。
⑤如果有醫務人員被壓埋,應優先營救,增加搶救力量。
如何找尋被壓埋的人員?
隨著科技的發展,一些新的技術和設備被投入到搜救被壓埋人員的實際操作之中。但是當手頭上缺少這些高科技設備和專業人員時,我們仍然可以通過一些簡便的方法找尋和確定被壓埋人員的具體位置和情況:
一是問。向了解情況的生存者詢問,了解什麼人住在哪些建築內,震時是否外出,有什麼生活習慣等,從中尋找可靠的線索。
二是看。觀察廢墟疊壓的情況,特別是住有人的位置是否有生存空間;也要觀察廢墟中有沒有人爬動的痕跡或血跡。
三是聽。傾聽存活人員的動靜。聽到後要臥地貼耳細聽;利用夜間安靜時聽;一邊敲打(或吹哨)一邊聽。有時你敲他也敲,內外就聯係上了。
四是分析。分析倒塌建築原來的結構、用處、材料、層次、倒塌狀況,判斷被壓埋人員的生存情況。
科學挖掘的方法:
因為建築物由於地震的緣故已經倒塌,其本身的建築結構已經被破壞,不僅不穩定還缺乏必要的支撐物體所以在挖掘時要注意保護好支撐物,清除壓埋阻擋物,保證壓埋者生存空間。在使用挖掘機械時要十分謹慎,越是接近壓埋者,越應多采用手工操作。
①沒有起吊工具無法救出時,可以送流汁食物維持生命,並做好記號,等待援助,切不可蠻幹,以免對壓埋者造成新的不必要的傷害。
②救人時,應先確定壓埋者頭部的位置,用最快速度使頭部充分暴露,並清除口、鼻腔內的灰土,保持呼吸通暢。然後再暴露胸腹腔,如有窒息,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如果壓埋者被壓埋時間過長,需要在救出後立即帶上眼罩,避免突然的強光對其視神經造成損傷。
③要妥善加強壓埋者上方的支撐,防止營救過程中上方重物發生新的塌落。
④壓埋者不能自行出來時,要仔細詢問和觀察,確定傷情;不要生拉硬扯,以防造成新的損傷。
⑤對於脊椎損傷者,挖掘時要避免加重損傷。在轉送搬運時,不能扶著走,不能用軟擔架,更不能用一人抱胸、一人抬腿的方式。最好是三四個人扶托傷員的頭、背、臀、腿、,平放在硬擔架或門板上,用布帶固定後搬運。
⑥遇到四肢骨折、關節損傷的壓埋者,應就地取材,用木棍、樹枝、硬紙板等實施夾板固定。固定時應顯露傷肢末端以便觀察血液循環情況。
⑦搬運呼吸困難的傷員時,應采用俯臥位,並將頭部轉向一側,以免引起窒息。
·震後震區的衛生防疫工作
搞好衛生防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地震發生後,由於大量房屋倒塌,下水道堵塞,造成垃圾遍地,汙水流溢;再加上畜禽屍體腐爛變臭,極易引發一些傳染病並迅速蔓延。“大災後必有大疫”的經驗,使得我們必須對災後震區的衛生防疫工作給予足夠的重視。所以,在震後救災和重建工作中,認真搞好衛生防疫非常重要。
把好“病從口入”關。夏秋季節,痢疾、腸炎、肝炎、傷寒等傳染病很容易發生和流行。預防腸道傳染病的最主要措施,就是搞好水源衛生、食品衛生,管理好垃圾、糞便。
①飲用水源要設專人保護,水井要清掏和消毒。飲水時,最好先進行淨化、消毒;要創造條件喝煮沸的清潔水。
②搞好食品衛生很重要。要派專人對救災食品的儲存、運輸和分發進行監督;救災食品、挖掘出的食品應檢驗合格後再食用。對機關食堂、營業性飲食店要加強檢查和監督,督促做好防蠅、餐具消毒等工作。
③管好廁所和垃圾。震後因廁所倒塌,人們大小便無固定地點;垃圾與廢墟分不清,蚊蠅孳生嚴重。所以震後應有計劃地修建簡易防蠅廁所,固定地點堆放垃圾,並組織清潔隊按時清掏,運到指定地點統一處理。
④對震區的土地要進行全麵有效的消毒,比如拋灑石灰粉,避免病毒通過土壤下滲從而汙染水源。
⑤消滅蚊蠅。蚊蠅是乙型腦炎、痢疾等傳染病的傳播者。消滅蚊蠅,不僅要大範圍噴灑藥物,還要利用汽車在街道噴藥,用噴霧器在室內噴藥,不給蚊蠅留下孳生的場所。在有瘧疾發生的地區,要特別注意防蚊。晚上睡覺要防止蚊子叮咬。如果發現病人突然發高熱、頭痛、嘔吐、脖子發硬等,就要想到可能得了腦炎,趕快找醫生診治。
(2)身處火海中的應對方法
當發生火災的緊要關頭,如果能正確掌握火場緊急避險知識,也許能夠使你和你的家人在火場中安然脫險,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①做個有心人,在平時注意和熟悉生活環境中的各種通道和安全出口,以便發生火災後正確地選擇逃生路線。有條件的話,可以組織整棟樓的居民在空餘時間進行必要的消防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