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潤燥之劑十三首
由滋潤類藥物為主,組成治療燥證的方劑,叫潤燥之劑。燥證分外燥與內燥。外燥往往發生在秋天燥金當令時,燥邪自外襲人。由於秋天天氣的冷溫變化不同,人體秉賦的差異,故外燥有涼燥、溫燥的區別。內燥是由於人體內髒津液的虧損而致,一般無季節性。燥證從部位上分有上燥、中燥、下燥的區別。但人體內外上下是一個有聯係的統一整體,往往下燥及上,上燥及中,外燥可引動內燥。內燥患者更易較常人感受外燥侵犯。在治療上涼燥宜溫潤,溫燥宜清潤。因肺屬金,主皮毛,故秋金時燥外襲多犯肺,故無論涼燥溫燥,總離不開清宣透肺。內燥形成的原因很多,除治療上養陰滋潤外,應當針對形成燥證的病因施治,做到標本兼顧。燥邪易化熱,故在潤燥劑中酌加甘寒清熱之品。前人有“上燥救津,中燥增液,下燥滋血”之說,臨證亦可參考。苦寒燥濕和辛香耗陰之品易耗津液,燥證勿過用。潤燥藥多易膩膈礙消化,凡腹脹納呆腹瀉者慎用,萬不得已時,當酌加芳香快膈之品,以防甘寒滋膩之弊。
1、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參薑桂,麥冬生地大麻仁;
大棗阿膠加酒服,虛勞肺痿效如神。
組成:炙甘草12克生薑9克人參6克麻仁10克生地30克桂枝9克阿膠6克麥冬10克大棗5~10枚
用法:除阿膠,餘藥加清酒水煎服,煎成去滓,納阿膠烊化。
主治:①氣血兩虛。虛乏少氣,心悸動,脈結代,虛煩不眠,大便幹結。②虛勞肺痿,幹咳無痰,或咯痰不多,痰中帶血,乏力消疲,自汗盜汗咽幹,時發虛熱,舌淡等。
方解:本方主治氣血兩虛,液傷陰虧,脈結代。結脈是“往來緩,時一止複來”。代脈是“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複動”。這是由於陽虛不能宣通脈氣,鼓動血行,血無以充盈脈道,致脈氣不相接,陰虛不能養血奉心所致。雖然陰陽俱虛,但以陰虛津虧為主。心煩不眠,舌光少津,是由於血虛少,陰血不足以濡養心神。至於肺痿也是陰液不足,肺失潤養。內燥傷及肺絡,故咳痰不多,痰中帶血。大便幹是津傷。自汗、盜汗為氣陰兩虧,因陰虛生內熱,內熱蒸津液外泄,且時發虛熱。方中炙甘草補益心氣,通利血脈,重用複脈,為治心氣虛,脈結代之要藥。人參、大棗甘以滋脾補氣生津,以資生脈之本。幹地黃、麥冬、阿膠、麻仁甘潤滋陰,補血養心,潤肺生津。薑、桂、酒俱為辛溫之品,一則具有通陽複脈之力,再則與滋陰相伍,使滋陰生津而不膩,辛溫通陽而不燥。諸藥合用,可使氣血流通,脈道通利,有複脈補血之功。本品雖能治陰傷肺燥之肺痿,但薑、桂、酒畢竟為辛溫燥烈耗陰之品,應慎用為宜。本方治肺痿的氣陰兩虧傷及肺絡,以陰虛為主,與陽虛所致肺痿咳吐涎沫,畏寒等應區別。
2、滋燥養營湯《赤水玄珠》
滋燥養營兩地黃,芩甘歸芍及艽防。
爪枯膚燥兼風秘,火燥金傷血液亡。
組成:當歸6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白芍秦艽黃芩各5克防風3克甘草2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血傷而燥。皮膚幹燥,皴揭,爪甲枯槁。又治風熱內擾,血虛腸燥,大便不通的風秘證。
方解:本方主治是風熱消灼肺陰。肺主皮毛,故毛發皮膚枯燥皴裂。肺與大腸相表裏,風熱擾肺耗陰,及於大腸故大便秘結。
方中當歸、芍藥養血潤燥,兼通便。二地滋補腎水以清肺熱,即“母病補子”。黃芩清肺熱,與二地相合,清熱而不燥。散風藥一般多辛燥耗津,尤妙在秦艽、防風二藥有散風而不燥的特點,無辛燥耗陰之虞。甘草瀉火,配白芍有酸甘化陰之效。諸藥合用,潤燥散風,滋營養血,故叫滋燥養營湯。
3、活血潤燥生津散《醫方集解》
活血潤燥生津散,二冬熟地兼瓜蔞;
桃仁紅花及歸芍,利秘通幽善澤枯。
組成:當歸白芍熟地黃各4克天冬麥冬瓜蔞根各3克桃仁泥紅花各2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大便幹澀難出,皮膚枯燥。
方解:本方主治血虧生熱,津液不足,內髒幹燥之症。內髒幹燥,燥傷津液則大便秘結。血虛津虧,不能濡潤皮膚毛發,則皮膚枯燥。方中當歸、白芍、熟地黃,養血滋陰,兼補肝腎。天冬、麥冬、天花粉甘寒生津,滋陰潤燥通便,兼養肺腎。陰虛有熱,津液虧損,致血運流通澀滯不利,桃仁、紅花活血通利血脈,使血運通暢,且桃仁油潤,兼通腸潤大便。諸藥合用,血生津複,血脈流通,血枯及內髒幹燥得以滋養,大便不通,皮膚枯燥則可治。
4、韭汁牛乳飲《丹溪心法》
韭汁牛乳反胃滋,養營散瘀潤腸奇;
五汁安中薑梨藕,三般加入用隨宜。
組成:韭菜汁60毫升牛乳60毫升
用法:上藥加生薑汁10毫升,和勻溫服。
主治:胃脘有死血,幹燥枯槁,食不作氣,噎膈反胃,便秘。
方解:反胃噎膈是由於熱鬱血枯,胃中幹燥,或死血寒痰阻滯胃脘,使食入即痛,不久吐出。由於胃納差兼有瘀滯,久則使大腸缺乏水穀津液的滋潤,則腸中幹燥,大便秘結。方中韭菜汁辛溫,散瘀滋陰而益胃。牛乳甘溫油潤,養陰血而潤腸胃之燥。二藥相合,有養血散瘀潤燥之功。生薑汁能散寒痰,降逆止嘔吐,和胃。加上梨汁、藕汁叫“五汁安中飲”。梨汁甘寒,能養陰生津,潤燥消痰。藕汁甘寒益胃化瘀止血。五汁共用治胃枯腸燥,反胃噎膈,大便幹燥,功力更強。若無寒痰則不必用薑汁,若無燥痰就不必用梨汁,若無死血敗血,就可不用化瘀止血的藕汁,即所謂“三般加入用隨宜”。
5、潤腸丸《脾胃論》
潤腸丸用歸尾羌,桃仁麻仁及大黃;
或加艽防皂角子,風秘血秘善通腸。
組成:大黃當歸尾羌活各15克桃仁30克麻仁40克
用法:除麻仁另研如泥外,其餘搗為細末共煉蜜為丸,每次服12克,空腹溫開水送下。
主治:飲食勞倦,大便秘結,或幹燥秘結不通,全不思食,及風結、血結等。
方解:本方主治是多種原因所致的便秘,如飲食勞倦,納呆,氣血虛,胃腸津虧液乏,腸道失潤,大腸傳導失司,引起便秘。或脾胃中有伏火,津液暗傷,大便幹燥。或風邪搏於肺,肺與大腸相表裏,而傳邪於大腸,引起大便幹結,排便困難。這類多見於年老體弱及患風病者。或因血燥津虧所致的大便幹結之血秘等。方中歸尾、桃仁活血潤燥。羌活疏散風邪。大黃破結瀉熱通便,諸藥合同,活血祛風,潤腸通便,治風熱腸燥的風秘,和血虛有火而腸燥的血秘,及勞倦內傷,脾胃伏熱引起的便秘。
附方:活血潤燥丸(《蘭室秘藏》):即本方加秦艽、防風、皂角子。主治風秘、血秘的大便幹結不通。方中秦艽、防風散風疏邪而不燥,能散風通便。皂角子辛溫有小毒,潤燥通便,散結。本方較潤腸丸疏風通便之力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