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

本篇記載魯昭公二十年的曆史事件十分紛繁複雜,重要的事情有楚平王驅逐太子建,殺害伍奢及其子伍尚,次子伍子胥奔吳,宋衛二國內亂;晏嬰勸阻齊景公殺害祝、史,以及論述和這一觀念;鄭國子產的去世以及孔子對他的評價。這些事件大都不互不相幹,但是通過作者對史料的處理和安排,人們依然能從中看見它們之間所存在的內在聯係。

針對當時政治問題與社會問題,晏子著重論述了和的觀念,這是孔子以前對和這一概念所作的最為詳盡的闡述。這一認識乃是儒家中和哲學的重要思想來源,值得大為重視。晏子首先把和與同加以了嚴格區分,特別強調了和的概念是要肯定差別,要保持不同的成分,和的觀念追求多樣性,要實現多樣性的統一。在論述和的意義之時,晏子特別強調了其精神功能。他說,樂(包括詩,曲、舞)自始至終貫穿了一種氣韻,包括了文武兩種舞蹈形式,《風》、《雅》、《頌》三種類別,使用了四方材料所製作樂器與道具,演奏出宮商角徵羽五音、陰陽六律、七種音階,表現了八方風采,融和了九歌。這樣各種音樂就是由清濁、大小、緩急、哀樂、剛柔、高低、快慢、疏密的相互配合協調而成的,從而體現了一種美妙的和諧。並且,晏子還指出,這種和諧能使人內心平靜,從而使人的品性溫和,然後做到待人寬厚,從而在人與人之間形成一種和諧的環境。

在本文的最後一個部分,作者用子產和孔子的思想更加豐富了和的觀念的內涵。子產臨終前,提出治國需要寬猛並用,孔子對此極為欣賞,並且用中庸的方式來加以發揮,提出了“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孔子認為,如此努力就能夠達到《詩經》所向往、歌頌的“不急不緩,不剛不柔,政策寬鬆,福祿降臨”的理想之境。孔子將其讚頌為“和之至”,也就是和諧的最高表現。

公羊傳

隱公元年:論大一統

春,王正月。

“元年”者何?君[1]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2]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公何以不言即位[3]?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將平國而反之桓[4]。曷為反之桓?桓幼而貴[5],隱長而卑,其為尊卑也微,國人莫知。隱長又賢,諸大夫扳[6]隱而立之。隱於是焉而辭立,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隱之立為桓立也。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適[7]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桓何以貴?母貴也。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經三月,公及邾婁儀父盟於眛[8]。

“及”者何?與也,會及暨[9]皆與也。曷為或言“會”,或言“及”,或言“暨”?“會”猶最[10]也;“及”猶汲汲[11]也;“暨”猶暨暨[12]也。及我欲之,暨不得已也。“儀父”者何?邾婁之君也。何以名?字也。曷為稱字?褒之也。曷為褒之?為其與公盟也。與公盟者眾矣,曷為獨褒乎此?因其可襃而褒之。此其為可褒奈何?漸進[13]也。“眛”者何?地期[14]也。

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15]。

“克”之者何?殺[16]之也。殺之則曷為謂之“克”?大[17]鄭伯之惡也。曷為大鄭伯之惡?母欲立之,己殺之,如勿與而已矣。“段”者何?鄭伯之弟也。何以不稱弟?當國[18]也。其地[19]何?當國也。齊人殺無知[20]何以不地?在內[21]也。在內雖當國不地也,不當國雖在外亦不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