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45]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注釋]
[1]《康誥》:《尚書》中的篇名,周公封康叔時作。
[2]克:能夠。[3]《大(tài)甲》:偽《尚書》中商書篇名。[4]顧:經常注意。諟(shì):同“是”,這,此。天之明命:天賦予的明德使命。[5]《帝典》:《尚書》篇名,即《彝典》。
[6]峻:大。[7]湯:商代開國之君。《盤銘》:盤指湯沐浴的盆。銘:刻在浴盤上的字,用以警示自己。[8]苟:誠,真。[9]作:振作,鼓勵。[10]《詩》:指《詩經·大雅·文王》。[11]無所不用其極:無不盡力達到至善。[12]《詩》:指《詩經·商頌·玄鳥》。[13]邦畿:天子之國。
[14]止:居住。[15]《詩》:指《詩經·小雅·躲(mián)蠻》。[16]緡(mín)蠻:鳥叫聲。黃鳥:一種小鳥。[17]《詩》:指《詩經·大雅·文王》。[18]穆穆:深遠的意思。[19]於(wū):讚歎詞。緝:繼續。熙:光明。敬止:以誠敬之心安於所止。[20]《詩》:指《詩經·衛風·淇澳》。[21]瞻:看,望。淇:水名。澳(yù):水邊陸地。
[22]菉:同“綠”。猗猗(yī):茂盛的樣子。[23]有斐:“有”為虛詞,無義。斐:文質彬彬,才華橫溢。[24]切:剖開;磋:磨平。琢:雕刻;磨:磨光,都是古代加工玉、石、角、骨器的方法,用以比喻君子的道德修養。[25]瑟:嚴密的樣子。僩(xiàn):剛毅、壯勇的樣子。[26]赫、喧:顯赫、盛大的樣子。[27]諠(xuān):忘記。[28]恂(xún)慄:嚴謹的樣子。[29]《詩》:指《詩經·周頌·烈文》。[30]於戲(wūhū):同“嗚呼”,歎詞。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31]君子:文王、武王以後的諸王、賢人。[32]小人:後來的百姓。[33]聽訟:審訊犯人。[34]引文見《論語·顏淵》。[35]情:實。無情者:說不實之辭、作偽證者。[36]“此謂”二句程頤以為是多餘的文字,應當刪去,朱熹認為此二句為結語,前麵應有文字,已亡佚。[37]好色:美色。[38]謙:同“慊”,滿意,滿足。[39]獨:朱熹解釋為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
[40]閑居:獨居。[41]厭然:遮遮掩掩的樣子。[42]拚(yǎn):同“掩”。[43]潤:裝修,裝飾。[44]胖(pán):快樂,安舒。[45]身:朱熹說當為“心”。忿懥(zhì):憤恨,發怒。
[鑒賞]
這幾章逐句解釋了《大學》上半部的經文,而且在引用了許多傳世著作的基礎上,也進行了一定的發揮,其中所提出的概念與命題,很大的影響了以後的哲學理論發展。在詮釋經文之中著重突出了《大學》這一理念:想要求聖人之道,其關鍵是增強完善自我的自覺性。
首先,第一章引證《尚書》之中的三段語錄證明,《大學》首句所謂“明明德”,在古聖人之書中就有出處,然後總結道“皆自明也”。所謂“自明”,也就是“自覺”,換言之“明明德”就是自我的一種覺悟:意識到完善自身的必要性,道德修養、提升精神是自己內心的需要。此外,“自明”的這一說法,同時還指明了“明明德”並不是要將外在規範強加給個人,而是要發展人所固有的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