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溫州的蹤跡》都是著名的寫景散文。作者對自然景物觀察細致精確,對聲音、色彩的感受也很敏銳,並善於通過平易親切的語言,傳達出自然景物之美,通過比喻和聯想,烘托出一幅幅彩色絢爛的藝術圖景。如《溫州的蹤跡》中的《綠》描寫梅雨潭美麗的景色,特別著眼於“綠”,把綠色之緣寫得十分傳神,仿佛有一種可以摸到的質感。《荷塘月色》是寫清華園的,通過對景物的靜態描寫,寫出不平靜的內心感情——由美的景物喚起思鄉的情緒。動靜結合,清麗雋永。作者寫自然景物,並不隻是徜徉於山水,抒發個人的閑情逸致,而是寄托著作者對人生對社會的感歎。如《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由秦淮河的美景寫起,“清清的水”,“薄薄的夜”,“輕輕的影”,“曲曲的波”,紛然的燈光,清輝的月色,一切都使人留連忘返,而這時駛來了歌舫,遇到了歌妓,攪亂了作者的興致,對她們產生了“哀矜勿喜之心”,於是“清豔的夜景也為之減色”,而“船裏便滿載著悵惘了”。客觀景物的描繪與主觀情緒的表達得到了很好的結合。
《背影》、《給亡婦》是兩篇有名的抒情散文,特別是《背影》成了朱自清的代表作。它通過父親到車站送別遠行的兒子的場麵,寫出了社會動蕩,生活顛沛流離環境下父子之間的至愛真情。作者隻選取父親的蹣跚的笨重的漸漸離去的背影,便表現出父親對兒子的疼愛,和兒子對父親的感激與憐憫之情,很有藝術感染力。作者選取“背影”作為表現的焦點,自有其用意。“背影”總是同“離別”有關,“背影”往往會給人留下最後的又是難忘的印象。文章最後又寫到忘不掉“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再次表達了對父親深深的懷念。在僅僅千餘字的文章裏,把一個送行的場麵,寫得如此牽動人心,在文學史上實屬少見。
此外,朱自清也有直接關注現實,更具社會意義的敘事散文。《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寫作者在電車裏看到一個西洋孩子臨下車時竟然向他露出傲慢的凶惡的臉,使他感受到極大的“侮蔑”,由此便產生“我做著黃種的中國人,而現在還是白種人的世界”的感歎,而那個西洋孩子的臉上分明“縮印著一部中國的外交史”,表現了作者不可抑製的反帝愛國情緒。《生命的價值——七毛錢》記述一個父母雙亡的5歲女孩,在生命市場上以7毛錢的身價被賣掉,表現了作者對人身買賣現象的強烈不滿,並進而提出“誰之罪、誰之責?”的質問,向“錢世界”提出了有力的控訴。《執政府大屠殺記》記敘了“三·一八”慘案的經過,對於鎮壓學生製造慘案的封建軍閥政府給予強烈的譴責。
朱自清的散文語言優美,感情濃烈,詩意盎然,又富於理趣,達到情景交融、出神入化的境界。他用平常樸實的白話寫出如此委婉親切、真摯動人的文章,達到了同古典優秀散文同樣的藝術境地,充分證明了“舊文學自以為特長者白話文學也並非做不到”(魯迅:《小品文的危機》)。
抗戰以後,朱自清寫了許多針對社會現實的散文和雜文,如《論氣節》、《論不滿現狀》等。還寫了不少文藝隨筆和談詩的論文,集有《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新詩雜話》等。
林語堂、梁實秋的散文
林語堂(1895年—1976年),原名和樂、玉堂,福建龍溪人,以提倡“幽默文學”而著稱的散文家。
林語堂曾是語絲社的成員,20年代便開始發表散文雜文,收入《翦拂集》中的許多雜文,現實針對性較強,有的探討國民性的弱點(《給玄同先生的信》),有的批駁正人君子反對群眾運動的高論(《丁在君的高調》),有的反對閉門讀書不談政治的傾向(《讀書救國謬論一束》),有的諷刺不敢維護真理伸張正義的所謂“名流”(《祝土匪》),有的則直接針對“女師大學潮”和“三·一八”慘案向當權者發出抗議(《公理的把戲後記》、《悼劉和珍楊德群女士》)。這些文章在反對封建軍閥統治,揭露文化教育界的腐敗,支持學生的愛國運動方麵同魯迅的立場是相一致的。雖一度提倡“費厄潑賴”,但在《討狗檄文》、《泛論赤化與喪家之狗》等文中態度有了轉變,主張“打狗運動應自今日起……一切的狗,及一切大人物所豢養的家禽家畜都能全數殲滅”。這些文章仍體現出語絲派潑辣犀利的戰鬥特色。
20世紀30年代,隨著《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的相繼創刊,形成了以林語堂為主將的“論語派”。同《語絲》不同,《論語》以提倡“幽默文學”為主旨,談性靈,話閑適,大量刊登小品、隨筆之類的文章。林語堂這一時期的散文大都收在《我的話》、《大荒集》、《有不為齋隨筆》等散文集中。《論語》創辦初期有些文章仍然具有針砭時弊的內容,如《談言論自由》、《論政治病》等。這一時期還有以《薩天師語錄》為名的一組散文,通過薩拉圖斯脫拉來到東方所看到的各種現象,借題發揮,表達作者對社會的腐朽黑暗、愚昧落後的憤慨。後來逐漸轉向幽默閑適的小品。魯迅曾批評他的幽默是“將屠戶的凶殘,使大家化為一笑”(《論語一年》),離現實越來越遠了。但也有一些寫得頗有特色、獨具風格的文章。如《秋天的況味》從一般人認為秋是蕭殺、淒涼、荒林、萋草,說到“秋是代表成熟”,進而論到“大概凡是古老、純熟、薰黃、熟練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樣的愉快”,文章聯想豐富,對秋天有奇特的感受,因而給讀者留下難忘的印象。《說北平》把作為幾代古都的北京的各個方麵作了全方位的介紹,北平是“老成”的,“豪爽”的,“寬大”的,“清靜”的,又是“多樣性”的。總之,“北平有五顏六色舊的與新的色彩”。從建築到名勝,從飲食到娛樂,從曆史到文化,都令人心馳神往,作者用不長的文字寫活了一個北平城。《有不為齋解》從“我不曾穿西裝革履到提倡國貨大會演說”開始,到“我不曾禁女子燙頭發……”一連寫了二十幾段“我不曾……”,而這些“所未做的事,反是我的美德”。這也許就是林語堂式的“幽默”吧!其他如《冬至之晨殺人記》、《怎樣寫“再啟”》、《阿芳》、《我的戒煙》等也都是構思精巧富有特色的文章。林語堂的散文大都采用語錄體,文白相間,莊諧並出,在“說說笑笑”中體味人生,抒發性靈,留下了許多耐人尋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