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句更進一層將愛花的感情提升到一個極點。“故”照應上文的“隻恐”二字,含有特意而為的意思,表現了詩人對海棠的情有獨鍾。此句運用唐玄宗以楊貴妃醉貌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轉而以花喻人,點化入詠,渾然無跡。“燒高燭”遙承上文的“月轉廊”,這是一處精彩的對比,月光似乎也嫉妒這怒放的海棠的明豔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給她一方展現姿色的舞台;那就用高燒的紅燭,為她驅除這長夜的黑暗吧!此處隱約可見詩人的天真與可愛。“照紅妝”呼應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極寫海棠的嬌豔嫵媚。末“燒”、“照”兩字表麵上都寫“我”對花的喜愛與嗬護,其實也不禁流露出些許貶居生活的鬱鬱寡歡。他想在“玩物”(賞花)中獲得對痛苦的超脫,哪怕這隻是片刻的超脫也好。雖然花兒盛開了,就向衰敗邁進了一步,盡管高蹈的精神之花畢竟遠離了現實的土壤,但他想過這種我行我素、自得其樂的生活的積極心態,又有誰可以阻撓呢?
每一種事物的開始,都是格外單純簡潔的。隻是慢慢經過時間的消磨,歲月的熏陶而改變了本來的色彩。故事一開始的甄嬛和世間許多平凡少女一樣,對自己未來的愛情充滿著“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的美好憧憬。隻是造物弄人,當她勢必要選秀進宮時,就已經鑄就了她終究要埋葬掉自己對愛情的幻想,甚至最終犧牲掉自己的真摯的愛情、幸福以及一生的自由。在一番漫長而又殘酷的後宮“曆練”之後,她開始變得心狠手辣,終究她還是變了,變得心事重重、變得深沉冷酷。她終究不再是往日那個純潔明麗如海棠的女子了。
百花爭豔,爭不過花開有期;機關算盡,算不盡君恩薄情。君主的寵並不等於君主的愛,甄嬛終於變成了寵妃,她以為,他就是與她“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之人。甄嬛付出了愛,她以為她的四郎愛的是甄嬛,她以為他夢中叫的“宛宛”是因為她的封號是“莞”。又怎能料到這一切竟全是鏡花水月,在四郎心中,她終不是純元,她永遠隻是一個影子罷了。
“替身”,令甄嬛最痛心的一個詞彙,本以為與皇上是兩情相悅,她對他付出了十分的愛,到頭了,她得到的一切全是因為與純元皇後有幾分相似。“能有幾分長得像宛宛是你的福氣!”這句話就像一把利劍刺入了甄嬛的心,她的心碎了,不,是沒了,她什麼都沒有,甄家一族在前朝也遭到了小人的算計,她隻能呐喊:“這究竟是我的福還是我的孽!”
甄嬛,一朵嬌豔欲滴的海棠花,從一個小小的貴人到最後的皇太後,這一路坎坷,不見一帆風順,幾經生離死別,盼長相思,望長相守,卻空留琴與笛。合歡花開花落,長相憶,憶當年,歲月靜好,溫和從容。
冰冷的鳳座終歸是屬於勝利者的,隻是為這勝利付出的代價卻是格外慘重的,當甄嬛終於戰鬥到了最後,她沒有勝利的喜悅,隻有孤獨的冰冷,甚至漫漫寒夜,再沒有人來與她分享這來之不易的“勝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