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後宮·甄嬛傳》幾乎如一陣曼妙春風,一夜之間幾近形成橫掃全民之勢。性格鮮明的故事人物、細膩入微的細節描寫、環環相扣的情節,將後宮醋海揚波、暗湧爭鬥呈現於當代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一時之間風生水起。
自古後宮就是一座彌漫危機的圍城,從來後宮的這一切就在你我的身邊。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甄嬛”,或純真,或堅強,或果敢,或細膩,或有才情……但不管是誰,隻要你願意,隻要你能將自己的心放空、安靜下來,細細端詳,你都能在《甄嬛傳》中找到一個與自己性格、遭遇、身份背景極為相似的人物角色。
在我國的四種文學體裁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文學中,以小說的包容性最強,小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古典詩詞。相對於現代小說和西方小說而言,將大量的古典詩詞穿插於中國古代小說作品中,也就使得中國古代小說具備了鮮明的個性特色。小說中大量地引用古典詩詞,不僅生動形象地體現了古典詩詞的意境和風韻,而且使小說變得更加雅俗共賞、意趣橫生。小說中運用的古典詩詞,對於敘述作品故事情節、深化主題思想、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運、豐富作品內涵、提高小說的地位等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後宮·甄嬛傳》的原著作者流瀲紫對古詩詞頗有研究,她在小說和電視劇中都大量使用了經典詩句,讓觀眾讀者歎為觀止。
倚梅園裏初次相遇的一句“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讓皇帝夜遊倚梅園頓時恍了神以為自己又遇見了純元。陰差陽錯間致使餘氏因為甄嬛而被看中後又因為甄嬛倒台,而甄嬛也是成也純元敗也純元。
萬事皆有因果循環。那未曾說出口的“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本是甄嬛最真切的所願,卻偏偏咽在喉嚨之間窮盡一生永不見天日。
“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
那日杏花微雨,他謊稱自己是“果郡王”,處處留意隻是為讓她相信自己的存在。然而開篇的美好終究難耐結尾讓人唏噓的“雨瀟瀟兮洞庭,煙霏霏兮黃陵,望夫君兮不來,波渺渺而難升”。
他不來,她內心苦悶,彈著《湘妃怨》。《湘妃怨》,舊時宮中女子的愛恨,從來都不能太著痕跡。更何況是怨。“我有什麼好怨的,還不是我自己要他去的”。一牆之外,他在碎玉軒宮門口駐足,歎息聆聽。“分明曲裏愁雲雨,似道蕭蕭郎不歸,朕不在,她心裏難過。”隻這短短一句感悟便已足夠。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故事的發展,陵容陷害,華妃刁難,甄嬛流產失寵,在長街受辱。從那一刻開始起,甄嬛才領悟到,後宮的爭鬥不是她想躲就能躲得了的,越弱勢就越讓人欺淩。
後來甄嬛終於用計扳倒華妃,卻旋即被皇後算計,慘烈出宮。“朱弦斷,明鏡缺,朝露曦,芳時歇,白頭吟,傷離別,努力加餐勿念妾,錦水湯湯,與君長訣!”此時已然對皇帝心如死灰。
甄嬛如此的一生有喜有悲、有起有落,每一次的變遷都充滿詩意。也許,終了一生,當甄嬛以無比榮耀的身份載入史冊,但在她心中,情歸何處,僅僅隻能是除了身邊貼身的崔槿汐與自己知道罷了。那種對故人的思念,關乎身邊一眾人等的生死,是決不能輕易對人訴說的,唯有將其刻入骨骼,一生思念。
然,此生愛過,永不言悔!
《後宮·甄嬛傳》的整個故事,從人物到景致,從情節到細節,都暗藏詩意。
細細尋覓藏在那字裏行間唐宋風韻、古言風采,每一首詩都因為《甄嬛傳》而韻味更濃,每一闕詞,都因為《甄嬛傳》而隱喻深深。
看《甄嬛傳》品古詩詞的戲境,且讓今夜忘情,安然沉溺在書香戲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