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樂章 星光燦爛7(2 / 3)

武俠明星夏佩珍的歌

夏佩珍,1911年出生於山東曆城,出身於“明星影戲學校”。1928年明星影片公司拍攝武打片《火燒紅蓮寺》,夏佩珍入選這部影片的女主角,飾演昆侖派女俠甘聯珠,一鳴驚人。她一連主演了18集《火燒紅蓮寺》,成為最著名的武俠女明星。《火燒紅蓮寺》從第3集開始,胡蝶在片中扮演“紅姑”一角,也很走紅,夏佩珍和胡蝶成為齊名的當紅影星,在南洋群島各埠,觀眾更喜歡夏佩珍。

從1927到1935年,夏佩珍拍的影片超過了70部(集),她能演舞刀弄槍,飛簷走壁的俠女,也能演情感豐富的現代女性,為“明星”公司立下了汗馬功勞。在緊張拍片的同時,夏佩珍還為百代唱片公司灌錄了十幾首歌的唱片,有許如輝詞曲的時代曲《儉德歌》、《四時吟》、《田家樂》、《湘江浪裏憶我君》、《鄉下大姑娘》、《香草美人》、《最後五分鍾》,和許如輝詞曲的電影歌曲《路柳牆花》、黎錦暉的電影歌曲《在月下》等,“百代”公司多以“麗歌”商標推出。由於夏佩珍不在電台播音,也沒有參加“播音歌星”競選,在歌壇的知名度不是很高。

範雪朋深情唱《母親》

範雪朋是中國電影史上著名的武俠明星,1927年——1931年,她為友聯影片公司主演了15部武俠片,兩次在好友徐琴芳主演的武俠片中出演女二號,成為當時影壇上赫赫有名的“女俠”。

範雪朋,原名姚雄飛,1908年出生在江蘇省宜興市一個封建大家庭裏,“逃婚”到上海,進上海友聯影片公司,先主演《娼門之子》和《荔鏡傳》獲得成功,接著就連續主演武俠片,最著名的是在《兒女英雄》係列影片中的《十三妹大破能仁寺》、《十三妹大破穿雲嶺》……“十三妹”係列扮演的“十三妹”,以其使人眼花繚亂的武打功夫,贏得了觀眾的喜愛和讚揚,紅極一時。

這位著名的武俠女明星,1934年進入“天一”影片公司後又成功地主演了現代題材的《黎明》、《紉珠》、《重歸》、《母親》等影片。在《紉珠》中她一展歌喉,演唱了一首《望兄歸》,特別是在《母親》一片中,她演唱的同名主題歌《母親》,情感真摯細膩,使這首歌十分走紅,至今仍被許多老年朋友念念不忘。

嚴月嫻、嚴月泠的電影歌曲和時代曲

嚴月嫻和嚴月泠都是中國電影史上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和作曲家嚴工上的女兒。1926年嚴工上進入神州影片公司不久,就把嚴月嫻帶上了銀幕。先在影片《難為了妹妹》和《上海之夜》中出演女二號,第三部影片《好兒子》,嚴月嫻就是女一號,擔綱主演了。從這時開始到1937年,嚴月嫻主演和參與演出的影片有三十多部。她在影壇成名,先是1932年在“明星”部分有聲片《啼笑姻緣》中飾演樊家樹表嫂一角引起觀眾注意;1934年她在無聲片《路柳牆花》中出演的交際花,雖是女二號,卻因有出色的表演而走紅;1936年,嚴月嫻主演的《春之花》使她名噪一時,成為當紅影星。她演唱的電影歌曲,隻查到兩首,一是1934年在影片《空穀蘭》中演唱的《鳳求凰》,一是1936年在影片《春之花》中演唱的同名主題歌。這兩首歌都是王乾白作詞,嚴工上譜曲,《春之花》曾流行一時。此前,嚴月嫻曾為“百代”灌錄過《愛》和《如此天堂》的唱片模版,沒有正式出唱片,歌也沒有留傳下來。

上海淪為孤島後,嚴月嫻1939年曾為“國華”主演過《夜明珠》,1940年在“華成”影片《珍珠塔》中出演女三號,1941年在“華新”影片《春風回夢記》中也是女三號,此後基本上不再拍片。

嚴月泠是嚴工上的三女兒,1939年在“國華”影片《夜明珠》中出演女二號,演唱了片中插曲《月暗花殘》,由勝利唱片公司出版了唱片。這首歌由包乙作詞,顏三譜曲。顏三就是嚴月泠的三哥嚴折西。1940年,嚴月泠為“百代”灌錄了一張唱片兩首歌——《春之叫賣》和《不得了》。這兩首歌都由嚴折西寫詞譜曲。這一年,嚴月泠在“華成”影片《杜十娘》中出演過女三號,在《珍珠塔》中出演過女二號,在影壇、歌壇她都沒有大紅大紫。

顧蘭君的《月夜小曲》和《村姑樂》

顧蘭君演唱的電影歌曲,已經搜集到的將近20首,當年曾廣泛流傳的是1937年她在“明星”影片《生龍活虎》中唱的兩首插曲——《月夜小曲》和《村姑樂》。

《生龍活虎》是一部商業片,講的是偵察探案的故事,影片本身沒有引起多大反響,兩首插曲卻十分流行。顧蘭君的演唱,聲音雖然沒有名歌星的水平,但她能用聲音傳達感情,準確地表達了歌詞和旋律的意境,能夠感動聽者,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大家你唱我也唱,歌曲就流行起來了。

《月夜小曲》是一首中速圓舞曲,兩段歌詞都隻有短短的八句,卻把影片主人公月夜裏觸景生情,纏綿幽怨,無限傷悲,分外痛心的情緒和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這首歌在青年學生中曾廣泛流傳。

《村姑樂》寫的是一位勞動一天的村姑,傍晚走在回家路上的所見所思,這位村姑既有煩惱又有樂趣,生動真實的農村生活景象、生活氣息撲麵而來,使人們自然地愛上了這位村姑和這首歌。

顧蘭君唱歌不是強項但因這兩首歌在流行歌壇有了小小的知名度。

顧蘭君1933年在明星影片公司的無聲片《上海24小時》中扮演一名受傷童工的姐姐,從此走上銀幕。1935年——1937年,她參與演出的影片有《落花時節》、《翡翠馬》和《桃李爭豔》;由她主演的影片有《金鋼鑽》、《夜會》和《生龍活虎》。由於她的姐姐顧梅君1934年與導演徐欣夫結婚,她參與演出的影片《翡翠馬》、《金鋼鑽》和《生龍活虎》又都由徐欣夫執導,她被稱為“小姨明星”。

顧蘭君在影壇的成名作是1938年新華影業公司拍攝的古裝影片《貂嬋》,她扮演貂嬋,從此,她和袁美雲、陳燕燕、陳雲裳一起,被稱為“新華”的“四大名旦”。1938年——1941年,是顧蘭君在影壇最活躍,拍片最多的時期。1939年她在影片《武則天》中成功地扮演了女皇武則天,又連續主演了《葛嫩娘》、《紅線盜盒》等古裝影片,成為人們喜愛的古裝片明星。同時,她也拍了多部時裝片,1941年在影片《家》中扮演瑞玨受到好評。1942年自組話劇團離開上海到各地演出。抗日戰爭勝利後受聘於國泰影片公司,拍攝了《湖上春痕》、《粉紅色的炸彈》、《十步芳草》、《假麵女郎》等影片。1950年她自籌資金拍攝的《婚姻大事》是她最後的一部影片,此後轉入商界。十年浩劫中她受到衝擊,雲開霧散之日她已到了退休的年齡。此後她被安排擔任上海靜安區的政協委員,以自己的特長積極參加和組織文藝活動。1989年10月24日,在靜安區藝術節活動期間,因為她是京劇小組的負責人,為了演出京劇《樊江關》,她台前台後忙得團團轉,以致突發腦溢血,不幸逝世,終年69歲。

朱秋痕與《村姑娘》

朱秋痕是中國早期的電影明星,1931年她就主演了明星影片公司的第二部有聲片《舊時京華》,在一些影片中也演唱過片中插曲,像“明星”1936年影片《春之花》的插曲《野花香》等,但都沒有流行起來。她的歌,比較流行的隻有一首勝利唱片公司為她錄製的《村姑娘》,這首歌由許如輝作詞譜曲,描寫的是采茶和養蠶的姑娘,辛苦、勞碌卻享受不到勞動果實,而城市裏有錢人家的小姐和公子哥們卻是安安逸逸衣暖飯香的情形。朱秋痕的歌聲充滿感情,娓娓道來,大家都願跟她一起唱出村姑娘的痛苦和淒涼。這是朱秋痕唱紅的唯一一首流行歌曲。

七歲唱紅電影歌曲的陳娟娟

“團團坐,吃果果,大家聽著我……”這是如今80歲左右的人,小時候都會唱的一首兒歌——《團團坐》開頭的幾句歌詞。這首歌是1936年12月新華影業公司出品的影片《小孤女》中的一首插曲,這部影片還有一首主題歌《小孤女》,都由編導楊小仲作詞,冼星海譜曲,由主演這部影片的童星陳娟娟演唱,這一年陳娟娟隻有7歲。

隻有7歲的陳娟娟,已經是一位著名的童星了。193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陳娟娟在幼兒園裏登台表演時,被暨南影片公司的老板黃槐生發現,邀請她參加影片《為國爭光》的演出,4歲的陳娟娟就這樣走上了銀幕。1934年,藝華影業公司拍攝影片《飛花村》,片中的兒童演員,原來安排由史東山的女兒出演,但她在攝影棚失火時受到了驚嚇,影片開拍時說什麼也不肯上場。大家正在為此焦急,有人想起了在《為國爭光》中參加演出的陳娟娟。深夜,5歲的陳娟娟酣睡中被人叫醒抱進攝影棚,竟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務。陳娟娟後來回憶說:“當時也不知道害怕,導演叔叔讓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旁邊有很多人,我隻想在人們麵前要裝得更威風,更神氣。”影片上映後,她的表演受到了好評。她在片中演唱的插曲《牧羊女》是中國電影的第一首兒童歌曲,她那甜甜的童聲受到人們的喜愛。為此,1935年的第一期《歌星畫報》,還刊出了一張陳娟娟的照片,照片下麵寫著“牧羊女”三個字,非常可愛。

1936年,聯華影業公司拍攝中國第一部以流浪兒童生活為題材的影片《迷途的羔羊》,編導蔡楚生安排陳娟娟在片中扮演女主角小翠,還要她領唱影片的主題歌《月光光歌》。為她們伴唱的是上海中學生合唱團。7歲的陳娟娟,吐字有時還不十分清晰,但她卻能用稚嫩的歌聲,唱出了流浪兒童痛苦的淒涼景象和由於家破人亡而到處流浪的孩子們的悲慘命運。當時的政府在檢查時揮舞剪刀把片子剪得麵目全非,兩首插曲也被剪掉了。然而,他們沒有料到,在影片上映前,百代唱片公司已經把片中兩首插曲錄成了唱片,隨著唱片的發行,這兩首歌迅速流傳,成為人們喜愛的流行歌曲。陳娟娟也成為唱紅電影歌曲年紀最小的歌影雙棲明星。

1939年,陳娟娟10歲時,隨上海“梅花歌舞團”赴香港和東南亞巡回演出,她用清脆甜美的童聲演唱的中外歌曲,她跳的法國肯肯舞和西班牙踢踏舞,都受到熱烈歡迎,陳娟娟的名字紅遍香港和東南亞。

1940年,載譽歸來的陳娟娟,主演了華新影片公司拍攝的《中國白雪公主》。這部影片由著名導演吳永剛編導,片中插曲《開山歌》和《催花歌》均由吳永則作詞,陳歌辛譜曲。由於陳娟娟在這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被人們譽為“東方的秀蘭·鄧波兒(好萊塢的著名童星)”。

陳娟娟原名陳素娟,祖籍四川,1929年出生於新加坡。她的父親原在新加坡開辦學校,陳娟娟出生一個月她的父親就逝世了。待她長到10個月時,母親把她帶回上海,交給她的祖母撫養,她的母親去做教師謀生。從小在祖母身邊長大的陳娟娟,對祖母有著深厚的感情,1946年她在香港聽到祖母謝世的噩耗,在攝影棚裏忍不住號啕大哭。過去,陳娟娟拍片總有祖母陪伴,這位老祖母是陳娟娟的守護神,她雖然不懂藝術,卻精心嗬護,為中國的影壇和歌壇培育了一顆耀眼的明星。

1942年春,新華影業公司拍攝影片《重見光明》,陳娟娟在片中扮演著名影星顧也魯的妹妹,生活中她也叫顧也魯“也魯哥”。拍片時她看顧也魯跪下來向陳雲裳扮演的女主角(盲人)求愛,13歲的陳娟娟笑話顧也魯:“也魯哥,真佩服你醜態百出,將來在銀幕上放出來多難看!”顧也魯開導她說:“你拍電影比我早,難道還不理解演員的表演都是劇情發展和角色的需要?將來你也要演淡戀愛的戲,要跟情人擁抱,當人家的妻子,你總不能當一輩子童星吧!”陳娟娟天真又靦腆地說:“去、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