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1922年出生於上海,父親張洵子在中學裏作語文教師,母親操持家務,照料她們兄弟姐妹五人。她自幼天資聰穎,對唱歌跳舞有著特殊的愛好和感悟能力。讀到小學四年級時,由於家境困難,隻有13歲的張帆就懂得為自己尋找出路了。一天,她在報紙上看到了“明月歌劇社”招收學員的廣告,就讓姐姐陪自己去報了名。考試的時候,她唱了一首黎錦暉寫詞譜曲的《夜來香》。這首《夜來香》是中國流行音樂史上三首《夜來香》的第一首,當時十分流行。張帆的聲音清純甜美,小小年紀竟能把這首時代曲唱得委婉動人。擔任主考的黎錦光,特別是社長黎錦暉被她感動了。她的歌唱得好,又生得嬌小清秀,惹人喜愛,這次“明月社”招生的條件,年齡要求滿14周歲,隻有13周歲的張帆,被破格錄取了。
進入“明月社”,在上海新閘路沁園邨14號一座三層的小洋房裏,她開始了緊張的學習和排練生活。每天早晨起來,由男社員江濤和費晃幫她們幾個新社員壓腿練下腰,白天由白虹和黎明健為她們排練歌舞。黎錦暉還聘請了一位白俄舞蹈家,教她們練芭蕾……經過半年多的刻苦訓練,她們這一批新人可以和老社員一起登台演出了。張帆是這一批新社員中的佼佼者,她先後參加演出的節目有《春天的快樂》、《葡萄仙子》、《三蝴蝶》等兒童歌舞劇,在成人歌劇《花生米》中擔任男女主人公的女兒,在《野玫瑰》中飾演一個小保姆,並在劇中獨唱黎錦暉寫詞譜曲的時代曲《摩登戀愛》,成為“明月社”又一位演唱時代曲的獨唱演員。
1936年7月,黎錦光率領他接管的“明月歌劇社”,以“大中華歌舞團”的名義,前往南洋群島巡回演出,張帆在團裏是僅次於白虹的台柱。
“大中華歌舞團”的巡演曆時11個月,1937年5月在巴達維亞就地解散。回到上海的張帆,同年年末,參加了由上海劇藝社社長劉達良組建的“萬花歌舞團”赴香港和菲律賓的馬尼拉等地演出,同行的有周璿和嚴華。他們在菲律賓演出的節目有黎錦暉的《民族之光》,也有嚴華創作的歌曲《我愛祖國》和小型話劇《夜明珠》等,演出受到了熱烈歡迎。此後張帆又隨張慧衝魔術團去印尼的爪哇巡演,回到上海已經是1938年了。就在這一年,張帆正式登上了中國的流行歌壇,一炮走紅,她的成名曲是包乙作詞,黎錦光譜曲的《滿場飛》。
她是黎錦光用作品捧紅的第一位歌星,張帆也成為“明月社”出身的最後一位流行歌曲明星。
世紀之交,中國三四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在一些以那個年代的生活為題材的影視作品中頻頻出現,瓊瑤在她的電視連續劇《情深深,雨》中,不僅把《毛毛雨》作為背景音樂,還安排趙薇扮演的依萍,在大上海歌舞廳登台演唱了《滿場飛》。曆史上的《滿場飛》1938年問世,劇中依萍唱這首歌的時間是1936年。依萍在大上海歌舞廳唱的《夜上海》,是香港大中華影片公司1946年拍攝的影片《長相思》的插曲,瓊瑤竟讓依萍提前十年就唱了這首歌。在影視作品中,這種曆史年代錯位的現象應如何認識?有待探討。
《滿場飛》使張帆走紅之後,黎錦光又為她寫了《針線本相連》等時代曲,由百代公司以推出新人的“麗歌唱片”出版。1941年,“百代”公司正式與張帆簽約,她成為“百代”的簽約歌手。從1938年到1948年,張帆演唱和錄製唱片的時代曲和電影插曲有三十餘首,當時的黎錦光、嚴折西、姚敏、李厚襄、陳歌辛、黃貽鈞、梁樂音等作曲家都為張帆寫過歌。她的歌,當年很流行,至今還被人念念不忘的,除了她的成名曲《滿場飛》,還有黎錦光的《針線本相連》、《唱不完的郎》;李厚襄的《賀新年》、《蘇堤春曉》;黃貽鈞的《竹籬笆》和《淚不要空流》。
當年的流行歌曲明星,很多人都是歌影雙棲。“明月社”出身的張帆,原本就是從事舞台表演的,走上銀幕,順理成章。
從影後的張帆,一麵拍電影,一麵錄唱片,有時還演舞台劇。40年代初,上海的話劇舞台,演出了一部根據美國女作家奧斯汀的小說《傲慢與偏見》改編的同名話劇。新華影業公司的著名編導李萍倩看中了這部話劇的劇本,也看中了在劇中扮演四姐妹的演員。經過改編,1942年李萍倩推出了他的影片《四姐妹》,龔秋霞在片中飾演大姐,二姐是陳琦,張帆飾三姐,陳娟娟演四妹。影片轟動一時,四位影星也更加走紅。《四姐妹》上映後,她們就義結金蘭,成為“真正的”姐妹,在影壇上傳為佳話。更為轟動的是,由於影片《四姐妹》在社會上的反響很大,她們就以“四姐妹”為名,在上海的愛多亞路浦東同鄉會原來的房子,開了一個“四姐妹咖啡廳”。開業的那一天,上海灘的著名影星李麗華、陳雲裳等人都來祝賀,由王丹鳳、胡楓主持,四姐妹盛裝上陣,聯合剪彩,成為社會的一大新聞。
拍過《四姐妹》之後,導演李萍倩又為張帆度身定作,拍了歌舞片《天外笙歌》。張帆能歌善舞,她的演技在這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迄今為止,張帆對自己演過的影片,最滿意的就是這部《天外笙歌》。對於慧眼識珠給她展示才華機會的李萍倩,張帆一直念念不忘,她感謝李萍倩在銀幕上把她捧紅,雖然李萍倩早已仙逝,提起這位著名導演,張帆依然深情地稱他為“恩師”。
在話劇舞台上,張帆最成功的角色,是在上海劇藝社根據世界名著,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改編的話劇《鍾樓怪人》中扮演的吉卜賽女郎艾絲美拉達。她把這個聰明美麗、心地善良又熱情奔放、嫉惡如仇、敢於和偽善的神甫作鬥爭的吉卜賽姑娘,演得形神兼備,得到了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抗日戰爭勝利前後,張帆繼續為“百代”公司灌錄唱片,像《桃花朵朵紅》、《唯一愛的路》等,都是她這段時間演唱的歌。
張帆原名張爾喆,1935年進入明月歌劇社後,黎錦暉為她改名張帆,取“張帆萬裏”之意。
流行歌曲使張帆成名,也使她吃了許多苦頭,她與中國的流行歌曲一起曆盡滄桑。2008年,張帆於北京逝世。
《望月懷人》趙美珍
1938年,黎錦光與包乙合作以一曲《滿場飛》捧紅張帆的同時,還有一位歌星也被他推上了流行歌壇,這就是某歌舞團的女演員趙美珍。
當時的黎錦光,把黎錦暉的名曲《摩登戀愛》的曲譜拿過來,要包乙重新填了詞,安排趙美珍演唱,灌錄在張帆《滿場飛》的B麵,歌名叫作《跳舞經》。這首歌雖沒有像張帆的《滿場飛》那樣紅極一時,也曾很受歡迎。這張唱片曾在日本發行,趙美珍和張帆的名字一起走出了國門。歌舞團出身的趙美珍,對黎錦暉的作品自然熟悉,錄完《跳舞經》,她選了一首曾由“明月”小演員趙錦霞為“大中華”灌錄過唱片的《花鑼花鼓》,由“百代”為她錄了“麗歌”唱片,接下來她又為“百代”錄了嚴折西詞曲的《火山小景》、黎錦光詞曲的《勸君》。嚴華詞曲的《望月懷人》,則由勝利唱片公司錄製了唱片。由“百代”到“勝利”趙美珍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嚴華的《望月懷人》是她灌錄的最後一首歌,和姚莉的《相思怨》灌錄在一張唱片的AB麵,此後,趙美珍離開了歌壇,聽過她的歌,喜歡她的歌的人們,對她隻能“望月懷人”了。
“嚴派”男歌星——姚敏
1939年,姚敏灌錄了他的第一張唱片,這就是魯旭詞、金鋼曲,由姚敏和姚莉對唱的《蘇三》。同一張唱片的B麵,是李七牛詞曲的《鄉下人》,由姚敏獨唱。嚴華為姚敏、姚莉寫的對唱歌曲是《我怎能不愛你》,為姚敏寫的獨唱曲是《半夜三更調》。這幾首歌把姚敏推上了流行歌壇,流行歌壇又湧現出一位男歌星。
進入30年代,特別是1934年——1935年,在播音歌星的隊伍裏,曾經有過一批男性歌手。1934年6月14日,《大晚報》公布“播音歌星競選”結果時,102名榜上有名的歌星中,男性歌手有二十多人,占上榜歌手的百分之二十。這些人中包括“新華社”的嚴華、金佩魚;“妙音團”的馬陋芬、周恭、許如輝;“梅花歌舞團”的黃昏和“玫瑰團”的楊曾恕、徐文璧等人。這些參加播音和競選的男歌星,都是他們所在社、團的組織者或台柱演員,在當時的歌舞界都有相當的知名度,隻是他們的成績都不理想。1935年以後,他們逐漸離去。馬陋芬走上銀幕,後來成為著名的電影演員;許如輝專職去作曲;黃昏繼續在“梅花團”演戲、作曲,也灌過多張唱片,但在歌壇始終未能大紅大紫。於是,就有了“中國流行歌壇1936年之前隻有嚴華一位男歌星”的說法,姚敏的出道,改寫了流行歌壇隻有嚴華一位男歌星孤軍奮戰的曆史,這是1939年的事情。
姚敏是嚴華的學生,嚴華教他唱歌也教他作曲,1939年幫助他推出了第一首時代曲《相思淚》,從此他似乎更熱衷於在作曲方麵發展,因而他灌錄的時代曲唱片不是很多。截止1945年,由他獨唱灌錄的唱片,除了《鄉下人》和《半夜三更調》,還有嚴華的《窮富之愛》和《我不能忘記你》,嚴個凡的《青山綠水》以及梅阡詞嚴華曲的《月下戀歌》和他自己寫詞譜曲的《如此上海》。此期間,他和姚莉對唱灌錄的唱片,繼《蘇三》之後,又演唱了黎錦光的《愛相思》、《愛神在哪裏》和嚴華的《月媚花嬌》,棟蓀詞、姚敏曲的《心心相印》。陳歌辛詞、姚敏曲的《何處是青春》也由姚敏、姚莉對唱。
姚敏出道一年多之後,嚴華因和周璿分手退出了歌壇,歌壇又剩下姚敏一個男歌星“孤軍奮戰”了。1941年“國華”影片《解語花》的插曲《天長地久》,1942年“國華”影片《惱人春色》插曲《劃船歌》,都由姚敏和周璿對唱。1996年,台灣滾石唱片公司出版的周璿盒帶,收錄了這兩首歌,使我們聽到了姚敏和周璿的原聲再現,筆者在驚喜中發現,姚敏的聲音真的具有“嚴派”的韻味。
40年代上半葉,姚敏和妹妹姚英、姚莉一起組建了“大同廣播樂隊”(亦稱“大同音樂社”),每天要跑五六家電台去播音。他們的舅舅拉小提琴,姚敏彈鋼琴,姚莉唱歌,姚敏有時也唱。姚英不怎麼會唱,但會作主持,拉廣告,兄妹三人把“大同社”辦得在上海灘當時眾多的音樂社中頗有名氣。他們還出版《大同新歌選》,使他們自己的歌更易於流行。
這段時間,姚敏和都傑對唱過《洗菜心》,和周璿對唱過《永遠不分離》,和穀鶯對唱過《春泛街頭》,和李麗華對唱過電影《豔陽天》插曲《愛人的心》,其中的《洗菜心》很流行。
1946年——1949年,姚敏和周璿對唱了綏遠民歌《送大哥》,和李麗華對唱過《花鑼花鼓》、《郎情妹意》,和梁萍對唱過《過大橋》和《丁個兒鈴鼓鐺》,和佩妮對唱過《並蒂蓮》。他還為影片《女大當嫁》灌錄過同名主題歌,和陳琦對唱了影片《第三代》的插曲《三棵樹》等。
這幾年是姚敏時代曲創作的高峰期,唱歌灌唱片對他來說不是主要的。但他畢竟是中國流行歌壇僅有的兩位男歌星之一,在嚴華退出之後,有個能和女歌星對唱的男歌星,讓歌壇不至於太寂寞,太單調,這就是他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