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唱《桃花江》的王人美和黎莉莉
《桃花江》是黎錦暉1929年在新加坡創作的百首“家庭愛情歌曲”中,最愛歡迎,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傳世名曲。1929年上海心弦會出版,文明書局發行,開始在上海流傳。1930年初,剛剛組建的“明月歌舞團”赴平津和東北巡回演出,由於團裏沒有男聲獨唱演員,這首男女聲對唱歌曲,由王人美和黎莉莉兩個女聲登台演唱。莉莉唱男聲、人美唱女聲,同樣受到了熱烈的歡迎。美商勝利唱片公司立即為《桃花江》、《舞伴之歌》和《特別快車》三首歌灌了唱片。前兩首由黎莉莉和王人美對唱,《特別快車》由王人美獨唱。唱片不僅國內暢銷還遠銷東南亞各地,王人美和黎莉莉成為繼黎明暉之後,紅遍海內外的中國最早的時代曲明星。
從1930年唱紅《桃花江》到1933年末,是王人美在歌壇最走紅的四年。1931年“明月歌舞團”為大中華唱片公司,灌錄100張唱片時,王人美是主要的歌唱演員。電台整天反複播放她的歌,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王人美的聲音。她在流行歌壇走紅的程度已遠遠超過了黎明暉,成為流行歌壇的領軍人物。
黎莉莉和王人美一起出道、一起走紅,但她走紅的程度不及王人美。1930年——1934年,黎莉莉為“勝利”、“高亭”、“蓓開”、“百代”等唱片公司灌錄的黎錦暉時代曲有二十多首,她和王人美一起,用甜美的歌聲開一代新歌風,把時代曲傳播給在社會風氣十分保守、閉塞的環境裏,尋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感情生活的人們,她們勇敢地闖出了一條新路,都是中國流行音樂史上的開拓者、先行者。
王人美原名王庶熙,1914年11月8日生於湖南長沙。1927年二哥王人路把她和三哥王人藝送進了黎錦暉剛剛由“中華歌舞專門學校”改名的“美美女校”,開始了她的藝術生涯。入校不久,一次黎錦暉問她:“你的名字庶熙是什麼意思?”庶熙說:“父親告訴我,是希望我們中華古國興旺發達的意思。”黎錦暉頻頻點頭,讚揚庶熙父親憂國憂民的優良品格之後,遲疑了一會兒和庶熙商量:“你這個名字比較古雅,是不是再起一個通俗一點的名字?”庶熙欣然同意,並請黎先生為她命名。黎錦暉在大廳裏踱來踱去,沉思了一會兒突然站在庶熙麵前說:“你的哥哥王人旋、王人路、王人藝,你們這一輩的男孩子都犯‘人’字,女孩子為什麼不能排輩,我看你就叫王人美吧!”庶熙非常高興,從此她就改叫王人美了。王人美後來回憶說:“半個多世紀前黎先生對男女平等的看法,比現在那些重男輕女的人還進步呢!”
黎莉莉本名錢蓁蓁,比王人美小一歲,1915年6月2日生於安徽桐城,在北平長大。父親錢壯飛和母親張振華都是學醫的,以行醫為掩護從事地下工作。1927年“四·一二”之後,白色恐怖嚴重,錢壯飛夫婦帶著孩子從北平轉移到上海。秘密工作,處境危險,生活不安定,無法照顧孩子,夫婦二人就托一位姓賀的畫家把蓁蓁送進了“美美女校”。
1928年5月,黎錦暉率“中華歌舞團”赴南洋群島巡回演出,王人美和錢蓁蓁是名單中最後的兩名小演員。她倆聰明好學,勤奮苦練,巡演中已可以扮演群眾演員。一次演出《小小畫家》,擔任主角的黎明暉嗓子突然啞了,王人美大膽地提出,可以由黎明暉在前台表演,她在後台配唱,結果演出非常成功,她的聰明睿智和歌唱才華,得到了大家賞識。1929年春節前,王人美回到上海,進入上海南洋高級商業學校英文專修班半工半讀。1930年初,王人美回到黎錦暉重組的“明月歌舞團”。她的藝術人生從“中華”到“明月”,逐步走向了輝煌。
錢蓁蓁學習扮演的第一個角色是在歌舞表演節目《可憐的秋香》中飾演秋香身邊的羊。黎錦暉的歌舞劇《春天的快樂》,開幕前有一段引子需要朗誦。蓁蓁自幼在北平長大,說得一口標準的國語,這個任務自然由她來承擔。她那清脆、甜美的聲音,每次演出都博得熱烈的掌聲。
八個多月的巡回演出,蓁蓁從扮演“羊”開始,到最後,“中華歌舞團”的節目,多數她都能演出了,哪一個團員因病或其它原因不能上場時她都可以頂上去。在《月明之夜》中扮演嫦娥時,她穿上漂亮的服裝,從月亮上緩緩地滑下來,輕聲唱著:“海中碧水無波,天上疏星零落,世界已經睡著,多無奈啊!”景美、人美、歌聲也美,她已經是一個合格的小演員了。
1929年初,“中華歌舞團”在巴達維亞(雅加達)就地解散,蓁蓁因為沒有父母的消息,無家可歸,就和黎錦暉一起滯留新加坡。當時,新加坡政府的法律規定,與兩個外姓少女住在一起的,就被認為是販賣人口,錢蓁蓁就認黎錦暉為義父,改名黎明莉(和黎明暉按姐妹排名)。
1929末,明莉隨黎錦暉回到上海,仍然住在黎家,經王人美介紹也進入南洋高商英專。同年末,黎錦暉組建“明月歌舞團”,王人美和黎莉莉一起回到“明月”,1930年初一起隨“明月”赴東北和平津巡回演出。從“中華歌舞團”開始,演出中,黎莉莉和王人美一直是老搭檔,表演《蝴蝶姑娘》、《小小茉莉》等節目時,黎莉莉總是扮男孩,王人美演女孩,她倆親如姐妹,一起成長,一起成名。
同年秋天,聯華廠為歌舞班拍了《娘子軍》、《吹泡泡》、《舞伴之歌》和《小小畫眉鳥》四個歌舞短片,人美、莉莉是主要演員,短片中的歌都在電台錄了音。由於拍攝的技術太差,這幾個短片都沒能公演。冬天,聯華廠拍攝《銀漢雙星》,又要歌舞班拍了《新婚之夜》和《蝴蝶姑娘》兩段歌舞。《新婚之夜》雖是歌舞短片,但有故事情節。王人美在片中飾賣花女,演唱了一曲黎錦暉的《愛的花》。《蝴蝶姑娘》由王人美飾蝴蝶,黎莉莉演男孩,這是她倆的保留節目。
1931年年末,“聯華”導演孫瑜拍無聲片《野玫瑰》,邀金焰和王人美出演男女主人公,王人美的表演活潑健康,充滿青春活力和濃鬱的鄉土氣息,一掃當時影壇的脂粉氣,給觀眾帶來了清新的感受,人們即以影片名送給她一個青春、美麗的綽號——“野玫瑰”。這部影片是王人美從影的處女作,她一鳴驚人,一炮走紅,成為中國影壇一顆耀眼的新星。
1932年7月,天一影片公司老板邵醉翁提出和“明月歌舞劇社”合作,拍攝彩色歌舞故事片《芭蕉葉上詩》,“明月”派出黎錦光擔任副導演,嚴折西、張簧、聶耳、王人藝負責作曲和配樂,演員則由王人美、黎莉莉、韓樹桂、嚴華、譚光友、楊枝露出演。這是中國第一部彩色的有聲歌舞片,盡管由於“天一”老板邵醉翁親自執導時的瞎指揮和配音、拍攝效果的不佳,影片沒有引起熱烈反響,但在中國電影由無聲到有聲,由黑白到彩色的曆史發展進程中,這部影片應有它的曆史地位。王人美演唱的片中插曲《芭蕉葉上詩》詞曲俱佳,40年代在東北地區被改編成一首《別離恨》,十分流行。
這一年,王人美參與了“聯華”影片《共赴國難》的演出,為“聯華”主演了無聲片《都會的早晨》,為“亨生”主演了《春潮》,反響都不及《野玫瑰》,隻有在《春潮》一片中她和高占非對唱的插曲《回來吧》曾十分走紅,許多歌星在電台播音時演唱這首歌。
1933年9月,蔡楚生為“聯華”籌拍故事片《漁光曲》,由王人美和韓蘭根扮演片中的雙胞胎姐弟——小貓和小猴。這部影片原是一部無聲片,經蔡楚生努力爭取,才爭取到為片中插曲《漁光曲》用國產的三友式錄音機錄了音,使王人美的歌聲和影片一起和觀眾見了麵。1934年6月14日,《漁光曲》在上海金城大戲院首映,立刻轟動了上海灘,創造了連續上映84天,場場爆滿的空前紀錄。王人美演唱的主題歌《漁光曲》,十幾萬張唱片被迅速搶購一空。“雲兒飄,在海空,魚兒藏,在水中……”的歌聲風靡中國大陸、香港和東南亞。法國作家聯合會副會長德化勒,出重金買去了《漁光曲》在歐洲的放映權,王人美的歌聲隨著影片在歐洲的上空回響。1935年2月,《漁光曲》參加了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電影節的展映,獲得榮譽獎,這是我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
這部影片和這首歌,是王人美一生藝術生涯達到的最高成就,她的生命因《漁光曲》而輝煌。
1933年,王人美為勝利唱片公司灌錄了大東影片公司的有聲片《春風楊柳》的插曲《丁香山》,這首歌和黎錦暉用世界名曲《蘇珊娜》的曲譜填詞而成的《蘇三不要哭》,灌錄在一張唱片的正反兩麵,這兩首歌在歌壇又是紅極一時。
1934年的秋冬時節,田漢創作了救亡話劇《回春之曲》的劇本,邀王人美飾演劇中的華僑姑娘梅娘。1935年1月31日,《回春之曲》在上海金城大戲院舉行賑災義演,連演三天,反響熱烈。劇中插曲《再會吧,南洋》和《梅娘曲》迅速流傳,極受歡迎。其中的《梅娘曲》和劇中另一首插曲《春回來了》,由王人美演唱,百代公司灌錄了唱片。
1935年春,王人美應邀參加電通公司第二部影片《風雲兒女》的拍攝,扮演女一號阿風,演唱的片中插曲《鐵蹄下的歌女》。這首歌和《梅娘曲》都由田漢作詞,聶耳譜曲,是至今曆久不衰的傳世名曲。
1931年末,王人美和金焰首次合作,出演《野玫瑰》的男女主角時,彼此相愛,金焰常常跑到“明月社”來找王人美,他們成為人們羨慕又讚美的情侶。1934年元旦,金焰和王人美在參加聯華影業公司的除舊迎新晚會上,舉行了婚禮。他們穿著普通的藍布褲褂,當宣告1934年新年來臨的鍾聲響起時,他倆各自從口袋裏掏出一個紅絨牌掛在鈕扣上,由孫瑜導演宣布他倆結婚。當時在歌壇、影壇已是大腕級紅星的金焰和王人美,不擺大明星的架勢,不追求豪華的排場,用如此簡單的形式舉行婚禮,在社會上傳為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