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不過,關於花鈿的流行過程最初並不是很光彩,因為最早在臉上塗花的是青樓女子,一個個塗花鈿招搖過世的,很多男士又都因為哄妻子放棄胭脂水粉在臉上和泥,事發之後在家裏受了氣,難免被吸引走了一批,隨後這些妻子想辦法再把他們吸引回來,也在臉上塗花鈿,雙方你來我往,爭芳鬥豔,互不謙讓。
遙想當年天下女子人人塗花鈿,那場麵,豈是一個“美(針對女士)”字再加一個“爽(針對男士)”字了得。
花鈿發展到了唐代,就連母儀天下的皇後都在臉上塗花鈿了,不管是唯一的女皇武則天,還是千古賢後獨孤氏(李淵妻子)每天早起來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上廁所,第二件事洗臉,第三件事就是塗花鈿,到此花鈿就火得不能再火了。
最有意思的是唐明皇,他不僅喜歡欣賞楊貴妃的花鈿,而且還經常打個草稿給愛妃親自設計花鈿圖案,到了最後甚至自己也塗白了鼻子與楊貴妃登台舞蹈,後來京劇中的醜生臉譜,最初就是唐明皇為自己設計的。
然而“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什麼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高潮、再到結束的過程,花鈿也不例外。到了宋朝,程朱理學開始大當其道,女子堅守三綱五常開始被人們念念不忘。社會的統治者讀書男人們說了:
“你們整天穿著花枝招展的衣服還不夠,臉上還塗花鈿,你們到底想幹什麼?”
於是文人墨客開始寫大字報,做文章抨擊花鈿。
於是愛美的女人也說了:
“過去皇後還塗花鈿那,我們時尚時尚有何不可,你們這些讀書男人不是最講究“法古(遵循古代傳統)”嗎?”
“法古隻是說辭,有損我們利益或是我們看不慣的,我們大老爺們從來就不法古。”
最終曾經廢止相撲運動的司馬光(縱觀這哥們的人生軌跡,不是缺乏自信就是受過什麼刺激,然而當時身為宰相大權在握。),再次下令廢止了女子花鈿。從此中原女子又塗回了胭脂水粉。
最後不可否認的是,花鈿作為幾百年的女人時尚,對於後世還是存在一些影響力的。具體表現為今天的京劇臉譜,並且花鈿文化傳到日本與相撲運動一起大行其道,日本王公和武士的女人們都在臉上塗花鈿直到明治維新時才廢止。花鈿文化傳到印度後仍在今天印度美女的臉上大放光彩。在亞洲花鈿唯一沒有影響到的地區恐怕是在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和西亞阿拉伯地區,這兩個地方一個地處內蒙高原,另一個處於幹旱少雨的亞熱帶幹旱與半幹旱氣候區,幹淨的白泥資源有限,大家都喜歡用大雁油或是蒙白/黑布養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