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具的結構是怎樣的?

我國傳統家具,就其造型而言,主要吸取了建築大木梁和壼門床及須彌座的組合形態。建築大木梁是我國木結構建築的傳統特色,壼門床及須彌座的形態是在南北朝時期,受佛教文化的影響而形成的。這種組合造型,把建築藝術的連接有序、穿插有度,以及壼門床、須彌座的穩定牢固、平衡和諧、美觀通透的東方美學神韻發揮到極至。明清家具無一不體現出方正凝重的三維造型。因此,一件精美的古代家具無論它表麵是否精雕細琢或嵌寶髹漆,就其造型而言,已經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傑作了。

具體而言,家具的構造可以歸納為兩種,一種是以四足立柱作均衡支撐,然後以邊框、橫檔進行有效的連接,形成實體的特定框架。另一種是分取兩足接合橫檔作過渡,然後與邊框或橫格等組成方形的形體框架體。用這兩種方法構成的架體都是以立木作支柱,橫木作連接材,吸取了大木梁架壼門台座的式樣和手法。家具的平麵、縱或橫的斷麵,除個別變體外,都作四方形。為了彌補四方形結體不穩定的缺陷,古代匠師對家具使用了“攢邊裝板”、各式的牚子、牙條、牙頭、角牙、短柱及托泥等,加強了接點的牢度和韌性,迫使角度不變,將支架固定起來。同時還能將重量負荷,均勻而合理地傳遞到腿足上去。各構件之間能夠有機地交代連接到如此的成功,這其中最重要的是榫卯。榫卯是指木構件或實木家具中在相連接的兩部件上采用一種凹凸處理的接合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中國自春秋以來建築及家具均無釘,建築及家具構件靠榫卯相接,這是中華民族的巧思與獨創。正是古代匠師們能得心應手地製造出種類繁多,機巧複雜,扣扣相關,嚴絲合縫的榫卯來,才使明清家具結構合理牢固,造型美觀,成為古代家具中的高峰。

明清家具的框架結構和榫卯接合的製作工藝和形式有許多,比較有代表性且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龍鳳榫加穿帶

將不夠寬的薄板加寬時,就用到了“龍鳳榫加穿帶”。將薄板的一段刨出斷麵為半個銀錠形的長榫,再將其相鄰的薄板開出下大土小的槽口,用推插的方法將兩板拚合,使其不從橫的方向拉開。拚合粘牢之後,在其上開一個上小下大的槽口(帶口),裏麵穿嵌的是一個一麵是梯形長榫的木條(穿帶),穿帶的梯形長榫一麵稍寬一麵稍窄,為了使其穿緊,長榫都是從寬的一邊推向窄的一邊。穿帶兩邊出頭,留作榫子。

2.攢邊打槽裝板

“龍鳳榫加穿帶”拚成的板可用“攢邊打槽裝板”的方法裝入攢邊的木框。其具體做法:木框四根,兩根長而出榫的叫“大邊”,兩根短而鑿眼的叫“抹頭”。在木框的裏口打好槽,以便容納木板的邊簧(在拚板的四周刨出的榫舌),穿帶出頭部分則插人大邊上的卯眼內。這樣即可以用“攢邊打槽裝板”的方法把木板裝入木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