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榻有哪些品種?

我國床的曆史很早,傳說神農氏發明床,少吳始作簀床,呂望作榻。古文獻中關於床的記載有很多,如《戰國策·齊策》就有孟嚐君“至楚,獻象牙床”的記載。漢代劉熙《釋名·床篇》雲:“床,自裝載也”“人所坐臥曰床”。當時的床包括兩個含義,既是坐具,又是臥具。西漢後期,又出現了“榻”這個名稱,它是專指坐具的。《釋名》說:“長狹而卑者曰榻”“榻,言其體,榻然近地也,小者曰獨坐,主人無二,獨所坐也”。榻是床的一種,除了比一般的臥具矮小外,別無大的差別,所以習慣上總是床榻並稱。

迄今所見最早的床實物是1957年河南信陽長台關出土的戰國彩漆床。該床長218厘米,寬139厘米,六足,足高19厘米。床身是用方木榫接的長方框,四周豎接圍欄,前後各留一個缺口以便上下。床麵鋪有竹條編排的屜板。整個床身通體髹漆彩繪花紋,裝飾華麗。由此可見,戰國的床已經發展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考古出土的早期榻也不乏其例。河南鄲城漢墓出土的石榻,有四足,呈長方形,長87.5厘米。榻麵刻有隸書“漢故博士常山太傅王君坐榻”十二字銘文。從銘文上可以看出,榻在漢代主要是供休息的坐具了。

六朝以後的床榻,開始打破了傳統形製,出現了高足坐臥具。此時的床榻,形體都較寬大。唐宋時期的床榻大多無圍子,所以又有“四麵床”的說法。使用這種無圍欄的床榻,一般要使用憑幾或直幾作為輔助家具。遼、金、元時期,三麵或四麵圍欄床榻開始出現,做工及用材都較前代更好。到了明清兩代,床榻的結構更具科學性,裝飾手法達到了很高的工藝水平,出現了架子床、拔步床、羅漢床。

架子床因床上有頂架而得名,一般四角安立柱,頂蓋四圍裝楣板和倒掛牙子,俗名“承塵”。床麵的兩側和後麵裝有圍欄,多用小塊木料做榫拚接成多種幾何紋樣。也有的在正麵床沿上多安兩根立柱,以便在床邊兩側安裝方形欄板,即門圍子。正中是上床的門戶。製作精巧的架子床把四麵用小木塊拚成各種圖案,組成大麵積的欞子板,留出正麵橢圓形的月洞門。床屜有的分兩層,多用棕繩和藤皮編織而成,下層為棕屜,上層為藤席,棕屜起保護藤席和輔助藤席承重的作用。藤席多編為胡椒眼形。也有單用棕屜的,做法是在四道大邊裏沿起槽打眼,把屜麵四邊的棕繩的繩頭用竹坳鑲入眼裏,然後再用木條蓋住邊槽。這種床屜因有彈性,使用起來比較舒適。架子床四麵有床牙,多浮雕螭虎、龍等圖案。牙板之上,采用高束腰的做法,用矮柱分為數格,中間鑲安絛環板,浮雕各式紋飾。

架子床種類繁多,有月洞式架子床、帶門圍子架子床、帶腳踏式架子床等。架子床一般體型較為寬大,幾乎是一個獨立的裝飾天地,從床頂到床腳,從前麵的門罩到後麵的欄杆、欄板,幾乎極盡裝飾之美。明代架子床,做工精美,清雅別致,如以黃花梨、紫檀製作,彌足珍貴。清代架子床不僅用料厚重,形體高大,且圍欄、床柱、牙板四足及上楣板等全部鏤雕花紋,還有在正麵裝垂花門的,玲瓏剔透。

拔步床也叫“八步床”,是體型最大的一種床。它在《魯班經匠家鏡》中被分別列為“大床”和“涼床”兩類,其實是拔步床的繁簡兩種形式。拔步床為明清時期流行的一種大型床。它造型奇特,體積龐大,結構複雜,其外形好像把架子床安放在一個木製平台上,平台長出床的前沿二三尺,平台四角立柱鑲以木製圍欄。還有的在兩邊安上窗戶,使床前形成一個小廊子,回廊中間置一腳踏,廊子兩側放些桌凳小家具,用以放置雜物。另外還有便桶及燈盞等。進入民國後,這種床仍然在江南一帶的富庶家中使用,所飾多吉祥圖案及曆史典故。

羅漢床,是由漢代的榻逐漸演變而來的,是一種床鋪為獨板,左右及後麵裝有圍欄,但不帶床架的榻。羅漢床圍欄多用小木做榫攢接而成,最簡單的用三塊整木板做成。圍欄兩端做出階梯型軟圓角,既樸實又典雅。羅漢床一般都陳設在王公貴族的廳堂中,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羅漢床品種有五圍屏帶踏板羅漢床、五圍屏羅漢床和三圍屏羅漢床等。早期羅漢床的特點是五屏圍子。到了中期,前踏板消失,三彎腿一改其臃腫之態。發展到晚期,羅漢床改為三屏,床麵的三邊設有矮圍子,顯得非常莊重和講究。它的左右和後麵裝有圍欄,但不帶床架。

傳世的明代床榻,多為漆飾或黃花梨製成。黃花梨床的床圍多采用攢欞法,這種做法主要為了充分利用零碎小材料,常見為卐字紋和仰覆山形相連幾何紋欞格,具有簡練相互而又清新活潑的效果;也有的床采用三塊獨板做床圍,床身通體不施雕刻,充分顯示花梨木材的自然美。

清代床榻在康熙以前大體保留了明代的風格和特點,乾隆以後發生了很大變化,形成了獨特的清代風格。其特點是用材厚重、裝飾華麗,風格繁縟奢靡,造作俗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