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式家具以其材美工精、典雅簡樸的獨特魅力,從明代中後期一直流行到清代前期。明末清初這段時間,社會動蕩激烈,可家具的發展並未因戰亂而停滯。這時的家具從形製、工藝、裝飾、用材等各方麵都日趨成熟。清代前期的家具發展延續明式家具的餘脈,在家具的種類上,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豐富,但文氣不足,簡潔、明快、質樸的藝術風貌漸漸失去,隨著滿漢文化的融合,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影響,終於在清康熙年間逐漸形成崇尚華麗氣派的清式家具風格,並且到乾隆年間達到巔峰。

清式家具的用材,在清代中期以前,常用色澤深、質地密、紋理細的珍貴硬木,其中以紫檀木為首選,其次是花梨木和雞翅木。用料講究清一色,各種木料不混用。為了保證外觀色澤紋理的一致和堅固牢靠,有的家具采用一木連做,而不用小材料拚接。造型上有渾厚、凝重的趨勢,裝飾上還比較簡潔,用材也不似中期及以後那麼寬綽。清中期,上述紫檀、花梨木、雞翅木三種木料逐漸缺少,遂以紅術代替。清前期尚存的挺秀風格,已消失殆盡,渾厚莊重是其主要風格,突出表現為用料寬綽,尺寸加大,體態豐碩。在裝飾方麵,為了追求富貴豪華的裝飾效果,充分利用了各種裝飾材料和使用了各種工藝美術手段,可謂集裝飾技法之大成。這一時期社會政治穩定,經濟高度發達,是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太平盛世”,也是清式家具形成和蓬勃發展的時期。嘉慶時期,清代家具生產開始盛極而衰。宮廷家具產量銳減,民間家具盲目模仿宮廷風格,隻是更簡陋更粗糙,毫無創新可言。道光年間以後,內憂外患接踵而至,中國遭受著外國列強的任意宰割,家具業也隨之蕭條。

從清末到民國,中國社會經曆了暴風驟雨般的洗禮,傳統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和否定,這種曆史巨變也深深地影響到中國古代家具行業。突出表現為受西方影響的廣作家具大行其道,既而影響全國。不久全中國的家具迅速“洋化”起來,表現為家具日益追求裝飾雕刻,有的家具幾乎將整件家具都加以雕刻,從而使之變成了一件雕刻工藝品。這些家具雕刻精細,式樣新穎,成為地道的中國製造的“西式家具”。這種“西式家具”風行了十數年後,漸漸衰落。在民國後期,中國家具複古之風漸起苗頭,在家具造型上,許多家具能夠既吸收外來家具的精華,又注重從傳統家具中吸取營養,從而創造出新的品種來。

幾千年間中國古代家具的發展演變,折射出曆代的社會生產、生活習俗、工藝水平、審美情趣的變遷。我們通過探究其發展曆程,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國曆史與文化。可以說,一部中國古代家具史,是一部“木頭構創的絢麗詩篇”,也是一部濃縮的中國文化史,是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