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具是如何發展的?

家具,廣義的定義為家用器具,狹義的意思為起居用具。在收藏領域,一般提到家具約定俗成的是指桌、椅、床、櫃、箱等木製起居用具。中國古代家具曆史悠久,伴隨著中華文明史同生共長,源遠流長。

在原始社會,人們沒有特定的家具,往往是一塊大石頭既可以當桌椅,又可以當床,再用幾根樹枝掛掛獸皮,僅此而已。大約到了六七千年前,出現了土炕,從西安半坡村遺址可以發現原始社會的半坡人已開始使用僅有10厘米的矮土炕,這種矮土炕就是床的雛形。這時候,能夠稱得上“家具”的可能就是席了。考古發現,這時的席有蒲席、葦席和竹席。席地而坐的習俗從夏商以前一直延續到兩漢以後。可以說,席是中國最原始的家具。

中國在夏商之際進入了青銅文明時期。從出土的青銅、陶泥和漆木文物中可以看到當時先民高超的工藝技術和質樸的審美情趣。在當時的日常生活中,祭祀活動占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禮器成為最重要的器物。在禮器中有一部分器物可視為早期的家具,起到置物、儲存等作用。例如“俎”和“禁”。“俎”就是一種專門用來屠宰牲畜的案子,並把宰殺完的祭品供置在上麵。“禁”是商周時期放酒器的台。此外還有案。在距今4000年的山西龍山文化陶類型文化遺存中就出土了案等彩繪木器家具。彩繪木案用木板斫削成器。出土時,案板已稍塌陷變形,這是我國迄今出土最古的木質家具。

春秋戰國至漢代以前,社會生產力水平與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們的生存環境也相應地得到改善。在木工技術和加工器械方麵都取得很大進步,不僅出現了像魯班這樣的技術高超的工匠,而且由於冶金技術的進步,煉鐵技術的改進給木材加工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出現了豐富的木工器械,如鐵製的鋸、斧、鑽、鑿、鏟、刨等等,為家具的製造帶來了便利條件。

春秋戰國時期家具,以楚式漆木家具為典型代表,形成我國漆木家具體係的主要源頭。楚式家具品類繁多,有精美而富有特色的各式的俎、漆案、漆幾、座屏以及床等等。其中在河南信陽出土的彩繪大床,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古老的床具實物。這一時期的本家具如幾、案、床類形體較大的家具,多為框架結構,以簡明的榫卯連接。如信陽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幾、木俎等,在足與框架、足與案麵、屜板木梁與邊框、圍欄矮柱與床框之間的連接,就采用了榫接的方法,結合牢固,外形美觀。這些榫卯結構經曆代不斷改進、發展,形成中國傳統家具的重要特征,並沿用至今。可以說,楚式家具的造型對後世家具影響深遠。

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一係列的改革措施使政治、經濟、文化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規模龐大的阿房宮是秦始皇大興土木的一個標誌性建築,恢弘的殿堂必然要有豪華的陳設,家具技藝也必然得到很大的發展。可惜秦朝過於短暫,考古發掘的秦代家具非常罕見。

漢代沿襲前代的席地而坐,室內起居以床、榻為中心。床的功能不僅用於睡眠,用餐、交談等活動也都在床土進行,出土的漢代畫像磚、畫像石中有許多這樣的場景描繪。西漢時,由印度傳入榻登。《釋名》注:“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既然在床前設置榻登用於上床,說明這時床的高度有所增高。漢代還有少數民族地區的家具流入中原,據《太平禦覽》記載:“靈帝好胡床。”胡床就是西北遊牧民族的一種可折疊的輕便坐具,坐時垂足。由席地坐演進為垂足坐是家具史上的一大變革,此時可見端倪。幾在漢代是等級製度的象征,皇帝用玉幾,公侯用木幾或竹幾。幾置於床前,在生活、起居中起著重要作用。案的作用也相當大,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用案作為飲食用桌,也用來放置竹簡、伏案寫作。櫥和櫃是漢代出現的新家具,有別於傳統的箱笥,多為貯藏較貴重的物品。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中國古代家具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過渡時期,上承兩漢,下啟隋唐。這個時期少數民族地區傳入胡床等高型家具已波及到民間,並與中原家具融合,使得部分地區出現了漸高家具。如椅、凳等家具開始漸露頭角,臥類家具亦漸漸變高。但從總體上來說,低矮家具仍占主導地位。高型家具的出現,為後來人們的“垂足而坐”奠定了基礎。另外,從西晉時起,跪坐的禮節觀念漸漸淡薄,這也是後世“垂足而坐”的一個重要原因。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