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文告明確提出了孫中山準備在“政體解決,大局略定,敬當遜位”的聲明。此文也折射出了當時政局的複雜性,因為北洋軍的實力強大,為求共和國體穩定,免除百姓再受戰亂之苦,孫中山決定采取妥協辦法,隻要執掌北軍的袁世凱讚成共和,迫清帝退位,就會讓位給他。而後來照此聲明去做的結果也引起了革命黨內部許多人的爭議和不滿。
宣言完畢後,孫中山即接受大總統印,並由秘書長將其印蓋於宣言等文件上。接著,孫中山又下令定國號為“中華民國”,同時改用陽曆,並宣布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建元之始。
3、組建北伐軍
孫中山就職大總統後,立即著手組織臨時政府的工作。第二天,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開會,即通過了《修正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中央行政各部及其權限》。以此規定了臨時政府的構成形式,同時確立了該政體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
1月3日,代表們又一致選舉黎元洪為臨時副總統。同時確定了經孫中山提名的臨時政府各部總次長名單。這份名單共有18人,依次為:陸軍部總長黃興,次長蔣作賓;海軍部總長黃鍾瑛,次長湯薌銘;司法總長伍廷芳,次長呂誌伊;財政總長陳錦濤,次長王鴻猷;外交總長王寵惠,次長魏宸組;內務總長程德全,次長居正;教育總長蔡元培,次長景耀月;實業總長張謇,次長馬君武;交通總長湯壽潛,次長於右任。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就此正式在南京成立了。其時,全國人民都歡呼不已,在南京親眼目睹臨時總統就職的人們更是欣喜異常。大家就像過節日一樣,連續幾天都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之中。
此時,住在韜園的李燮和卻高興不起來。因為他是反對孫中山與袁世凱妥協的。這日晚上,他找著盧性正發牢騷道:
“性正,你看看這孫文的公報聲明,對北洋軍如此許諾,還準備要讓位,這怎麼行啊,他太軟弱了。”
盧性正道:“這是官樣謙遜文章,不必太在意嘛。”
“不,我看孫中山就是這樣想也這樣做的,他想與袁世凱妥協,我們不能答允。現在南方形勢大好,光複後義軍實力也很強大,怕北軍幹什麼,為鞏固共和政權,我們就應當出師北伐。隻有打到北京去,徹底剿滅北軍,才能奪取最後勝利。”
“這道理是不錯。但孫中山的考慮或更全麵。你有不同看法,我看也可寫點文章,充分發表意見啊。”
“我會寫的,而且會寫給孫文,並在報紙上刊發一下,也看看大眾的反應吧!”
過了幾天,李燮和果然在《時報》上以公開信的方式,發表了《上孫大總統書》。文中以事例分析,認為袁世凱是一個“反複無常的小人”,因此“斷不可恃”,決不能依靠袁氏來達到推翻清廷之目的。所以,李燮和請求孫中山要早定大計,以“議戰”而代替“議和”,堅決實行北伐。此文發表之後,引起了不小反響。尤其是中下層革命軍人都普遍表示支持“議戰。”南京臨時政府陸軍部也很重視,初步定議,準備以朱瑞領軍道出津浦,柏文蔚領軍出廬、穎向河南,李燮和領軍渡海趨煙台。1月12日,陸軍部即宣布由李燮和擔任光複軍北伐總司令,由其組織北伐軍進行北伐。
李燮和在接受了陸軍部的任命後,將司令部就設在了南京韜園,並隨即著手組編北伐軍。當日晚上,他在住所約盧性正來商議道:“性正,我奉命組建北伐軍,想請你繼續當我的副官長。也就是履行副總司令的職權,這也是報經陸軍部長黃興同意了的,你看如何?”
“好,我聽從安排。”盧性正道:“你準備調遣那些部隊組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