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愛愛(3 / 3)

34歲:公元前518年(魯昭公二十四年)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禮於孔子。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於老聘,問樂於萇弘。

35歲:公元前517年(魯昭公二十五年)魯國發生內亂。《史記孔子世家》雲:“昭公率師擊(季)平子,平子與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齊。”孔子在這一年也到了齊國。

36歲,公元前516年(魯昭公二十六年)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齊景公的賞識,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癡,三月不知肉味。

37歲:公元前515年(魯昭公二十七年)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齊返魯。吳公子季劄聘齊,其子死,葬於瀛、博之間。孔子往,觀其葬禮。弟子樊須、原憲生。須字子遲,魯國人;憲字子思,宋國人。

38歲:公元前514年(魯昭公二十八年)晉魏獻子(名舒)執政,舉賢才不論親疏。孔子認為這是義舉,雲:“近不失親,遠不失舉,可謂義矣。”

39歲,公元前513年(魯昭公二十九年)是年冬天晉鑄刑鼎,孔子曰“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40歲:公元前512年(魯昭公三十年)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故自雲“四十而不惑”。弟子澹台滅明生。滅明字子羽,魯國人。

41歲:公元前511年(魯昭公三十一年)弟子陳亢生。亢字子禽,陳國人。

42歲:公元前510年(魯昭公三十二年)昭公卒,定公立。

43歲:公元前509年(魯定公元年)弟子公西赤生。赤字華,魯國人。

45歲:公元前507年(魯定公三年)弟子卜商生。商字子夏,衛國人。

46歲:公元前506年(魯定公四年)弟子言偃生。偃字子遊,吳國人。

47歲:公元前505年(魯定公五年)弟子曾參、顏幸生。參字子輿,魯國人。幸字子柳,魯國人。

48歲:公元前504年(魯定公六年〕季氏家臣陽虎擅權日重。孔子稱之為“陪臣執國命”。(《論語?季氏》)《史記?孔子世家》雲:“陪臣執國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陽虎欲見孔子,孔子不想見陽虎、後二人在路上相遇。陽虎勸孔子出仕,孔子沒有明確表態。此事當在魯定公五年或魯定公六年。

49歲:公元前503年(魯定公七年)弟子顓孫師生。師字子張,陳國人。

50歲:公元前502年(魯定公八年)自謂“五十而知天命”。(《論語?陽貨》)“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

51歲:公元前501年(魯定公九年)孔子為中都宰,治理中都(今汶上縣)一年,卓有政績,四方則之。弟子冉魯、曹坅、伯虔、顏高,叔仲會生。魯字子魯,魯國人:坅字子循,蔡國人:虔字子析,魯國人;高字子驕,魯國人:會字子期。魯國人。

52歲: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後升大司寇,攝相事。夏天隨定公與齊侯相會於夾穀。孔子事先對齊國邀魯君會於夾穀有所警惕和準備,故不僅使齊國劫持定公的陰謀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齊國答應歸還侵占魯國的鄆、鄵、龜陰等土地。

53歲:公元前499年(魯定公十一年)孔子為魯司寇,魯國大治。

54歲:公元前498年(魯定公十二年)孔子為魯司寇。為削弱三桓,采取墮三都的措施。叔孫氏與季孫氏為削弱家臣的勢力,支持孔子的這一主張,但此一行動受孟孫氏家臣公斂處父的抵製,孟孫氏暗中支持公斂處父。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弟子公孫龍生。龍字子石,楚國人。

55歲:公元前497年(魯定公十三年)春,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到了衛國。十月,孔子受讒言之害,離開衛國前往陳國。路經匡地,被圍困。後經蒲地,遇公叔氏叛衛,孔子與弟子又被圍困。後又返回衛都。

56歲,公元前496年(魯定公十四年)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子路對孔子見南子極有意見批評了孔子。鄭國子產去世孔子聽到消息後,十分難過,稱讚子產是“古之遺愛”。

57歲:公元前495年(魯定公十五年)孔子去衛居魯。夏五月魯定公卒,魯哀公立。

58歲:公元前494年(魯哀公元年〕孔子居魯,吳國使人聘魯,就“骨節專車”一事問於孔子。

59歲:公元前493年(魯哀公二年)孔子由魯至衛。衛靈公問陳(陣)於孔子,孔子婉言拒絕了衛靈公。孔子在衛國住不下去,去衛西行。經過曹國到宋國。宋司馬桓魋討厭孔子,揚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歲:公元前492年(魯哀公三年)孔子自謂”六十而耳順”。孔子過鄭到陳國,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被人嘲笑,稱之為”累累若喪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歲:公元前491年(魯哀公四年〕孔子離陳往蔡。

62歲:公元前490年(魯哀公五年)孔子自蔡到葉。葉公問政於孔子,並與孔子討論有關正直的道德問題。在去葉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隱者。

63歲:公元前489年(魯哀公六年〕孔子與弟子在陳蔡之間被困絕糧,許多弟子因困餓而病,後被楚人相救。由楚返衛,途中又遇隱者。

64歲:公元前488年(魯哀公七年)孔子在衛。主張在衛國為政先要正名。

65歲:公元前487年(魯哀公八年)孔子在衛。是年吳伐魯,戰敗。孔子的弟子有若參戰有功。

66歲:公元前486年(魯哀公九年)孔子在衛。

67歲:公元前485年(魯哀公十年)孔子在衛。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歲: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是年齊師伐魯,孔子弟子冉有帥魯師與齊戰,獲勝。季康子問冉有指揮才能從何而來?冉有答曰“學之於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歸魯。孔子周遊列國14年,至此結束。季康子欲行“田賦”,孔子反對。孔子對冉有說:“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丘亦足矣”。

69歲:公元前483年(魯哀公十二年)孔子仍有心從政,然不被用。孔子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孔子的兒子孔鯉卒。

70歲:公元前482年(魯哀公十三年〕孔子自謂“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顏回卒,孔子十分悲傷。

71歲: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是年春,狩獵獲麟。孔子認為這不是好征兆,說:“吾道窮矣”。於是停止修《春秋》。六月齊國陳恒弑齊簡公,孔子見魯哀公及三桓,請求魯國出兵討伐陳桓,沒有得到支持。

72歲:公元前480年(魯哀公十五年〕孔子聞衛國政變,預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險。子路果然被害。孔子十分難過。

73歲: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於魯城北。魯哀公誄之曰:“天不吊,不潎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煢煢餘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子貢為之守墓六年。弟子及魯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裏。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孔子受到人們的奉祀。野史記載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韋伯入,舞乎韋伯。夫諸子皆瞎!子識禮樂,俟君子。莫之能禦也,曰:“汝何由可止也?”韋伯曰:“汝行窗,吾由此可止也!”子為之,韋伯觸使墜之,子歿。

編輯本段高足弟子

孔子與弟子

孔子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有很多皆為各國高官棟梁,其中最主要的有:

顏回,前521~前481,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淵,亦顏淵,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顏淵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曆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諡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複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複聖”。山東曲阜還有“複聖廟”。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他任季孫氏的宰,後任大夫孔俚的宰。衛莊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親伯姬與人謀立蒯聵(伯姬之弟)為君,脅迫孔俚弑衛出公,出公聞訊而逃。子路在外聞訊後,即進城去見蒯聵。蒯聵命石乞揮戈擊落子路冠纓,子路目毗盡裂,嚴厲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係好帽纓,從容就義。

端木賜,前520~前456,字子貢,姓端木,名賜,衛國人(今河南浚縣人),曾任魯、衛兩國之相,是孔門七十二賢中最有作為者,且列言語科之優異者。子貢是春秋時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商人,被後世奉為“儒商鼻祖”。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司馬遷作《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對子貢這個人物所費筆墨最多,其傳記就篇幅而言在孔門眾弟子中是最長的。這個現象說明,在司馬遷眼中,子貢是個極不尋常的人物。我們循著司馬遷的這個思路,再細細閱讀《論語》等書,便可看出子貢這個人物非同尋常。他的影響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門弟子中無人所能企及的:他學績優異,文化修養豐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財經商能力高超。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遊,又稱叔氏,常熟人,是春秋時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他22歲時離鄉北上,拜孔子為師。謙虛好學,擅長文學,曾任魯國武城宰,用禮樂教化民眾,境內到處有弦歌之聲,深得孔子讚賞。後學成南歸,從遊弟子無數,被譽為傳播東南文化第一人。唐代起先後被封為吳侯、吳公、吳國公及先賢言子等。清康熙間特設五經博士一員,由其後裔世襲。言偃對吳地文化的繁榮作出了很大貢獻。

曾點,字子皙,亦稱曾皙,春秋時期魯國武城(今平邑縣魏莊鄉南武城、一說嘉祥縣滿硐鄉南武村)人。生卒年月不詳。曾參之父,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之一。與顏回之父顏路、孟子之父孟孫激等並祀於曲阜孔廟後部的崇聖祠。《論語》載他和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談個人誌趣時,他“鏗”然一聲,停止鼓瑟,說暮春時節,換上春裝,和五六位誌同道合的成年人,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萊蕪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曾氏”。曾點墓在其故裏南武城。

曾參,約前505~前436,字子輿,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今平邑)人。人們尊稱為曾子。孔子弟子。曾點之子,樂道養親,曾仕為小吏,以孝著稱。認為“智忠恕仁”是孔子“一以貫之”的思想,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主張“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犯而不校(計較)”,矢誌不懈地實踐孔子學說。相傳著有《孝經》和《大學》。在孔門中被視為道統的繼承者,被後代統治者尊為“宗聖”。《漢書·藝文誌》著錄《曾子》18篇,已殘,今存《大戴禮記》中,自《立事》至《天圓》凡10篇。清阮元有《曾子注釋》。今嘉祥城南20公裏南武山南麓有曾廟,又稱宗聖廟。

四科十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語:宰我、子貢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學:子遊、子夏

(見《論語·先進》)

編輯本段孔子作品

孔子詩選

去魯歌

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蓋優哉遊哉,維以卒歲。

蟪蛄歌

違山十裏,蟪蛄之聲,猶尚在耳。

龜山操

予欲望魯兮,龜山蔽之。手無斧柯,奈龜山何!

注:《琴操》:“季桓子受齊女樂,孔子欲諫不得,退而望魯龜山作歌,喻季之蔽魯也。”《琴操》,古琴曲集,傳為東漢蔡邕輯。

盤操

幹澤而漁,蛟龍不遊。覆巢毀卵,鳳不翔留。慘予心悲,還原息陬。

注:見《琴操》。

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

(《論語》為孔子弟子收集整理出來的。)

編輯本段關於論語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整理的對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編輯本段孔子諡號

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弟子心喪三年,廬於墓旁者百餘室,因名其地為「孔裏」,並各植樹一棵。孔子後裔承繼其儒學,為名相、博士、大儒。現在台灣之孔垂長先生,為其79代嫡孫。孔子是教育家、亦是政治家,孔子去世後,曆代帝王為彰顯對孔子的尊崇,不斷追封追諡。

西漢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衎追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古人認為“褒成”是國名,“宣尼”是諡號,“公”是爵位。

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元宏稱孔子為“文聖尼父”。“文聖”是尊號,“尼父”是敬稱。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靜帝宇文衍追封孔子為“鄒國公”,“鄒”是國名,“公”是爵位。

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楊堅稱孔子為“先師尼父”;宣”為諡號,“父”是美稱。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贈孔子為“太師”,“太師”為官位。

武周天綬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封孔子為“隆道公”。“隆道”是封號,“公”是爵位。

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為“文宣王”。“文宣”為諡號,“王”是爵位。這兒的“王”不是後世皇帝以下的侯王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改文宣公為衍聖公,後代相沿不改。

西夏仁宗三年(公元1146年)三月,西夏仁宗頒布詔令:“尊孔子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廟祀,殿庭宏敞,並如帝製。”(據《宋史·夏國傳》和吳廣成《西夏書事》記載)這一封號是給曆朝曆代最高級別的人的。

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加銜“大成至聖文宣王”。

明朝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尊“至聖先師”。

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世祖尊“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政府尊“大成至聖先師”。

編輯本段孔子身高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今1.9米以上,具體是196.8cm),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

孔子飲食

vhnfgh

孔子對飲食問題非常重視。他的飲食觀完整而自成係統,涉及到飲食原則、飲食禮儀、烹飪技術等方麵,並為我國的古代飲食理論拓展了思維空間。下麵是孔子對於飲食的經典論述: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殪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

孔子強調“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即在做飯時,要將穀米擇揀得精一些,用牛、羊、魚等腥味重的原料製膾時,要盡量切得薄而細小些。他要求飲食精細和精益求精,不斷提高烹飪技術水平。

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他提出了“八不食”的飲食主張。從飲食衛生、人體健康和烹飪技術要求來看,他的主張多數是正確的,隻是他認為市場上買來的酒和肉脯,因未必清潔而不吃,則未免過分小心了。

孔子還有一些飲食主張,如“唯酒無量,不及亂”,飲酒雖然不必限製數量,但要適度。另外,還有“食不語,寢不言”,“席不正不坐”等,講究吃有吃相,坐有坐相,一切須合禮儀。

孔子的這些飲食思想,在孔府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孔子的後裔尊崇其思想與主張,在飲食烹飪上自成體係,形成了製作精美、注重營養、風味獨特的菜肴,被稱為“孔府菜”。

編輯本段孔子學院

英國愛丁堡大學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是在借鑒國外有關機構推廣本民族語言經驗的基礎上,在海外設立的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公益機構。它秉承孔子“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概念,推動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以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為宗旨。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成立以來,截至2009年12月份,全球已有87個國家建立了583所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