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和平說,在曆史的長河中,儒學既保持著其仁愛、和諧的精神特質,又帶有不同時代的文化烙印,它以開放的姿態生發擴展,為世界文明形態的延續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第一屆世界儒學大會上,新世紀的儒學又一次發出了合乎曆史發展、合乎人類利益的時代聲音。
儒學:如何在中國普及、在全世界傳播
當代最著名的儒學學者之一杜維明曾經指出,跟韓國、新加坡乃至中國台灣相比,中國大陸在保持儒學傳統方麵還存在著差距。相當多學者認為,隨著中國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渴求,儒學在中國的普及以及在全世界的傳播應該成為當下儒學研究的重要話題。
山東大學王鈞林認為,如果儒學僅僅停留在儒者的小圈子裏,它通常被視為一種思想、學說,很難說它是一種文化。儒學隻有走出儒者的小圈子,來到社會,深入到大眾之間,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東西,推行禮教規範人們的行為方式,倡導仁義改變社會風氣,才會從儒學那裏孕育出儒家文化。澳門學者也提出,應該在中小學提倡每天讀“一分鍾孔子”。
9月28日,與會代表們前往曲阜孔廟參加了祭孔大典,因此,一些代表對全球各地的祭孔儀式展開了討論。孔子研究院的孔祥林指出,孔廟遍布於中國、韓國、越南、日本等,中國古代從國家到各級地方政府也都設有文廟,文廟有重要的三重社會公用:崇德、報本、教化。政府通過孔廟教育臣民學習儒家思想,推崇德義,砥礪倫常,加強道德修養。這類文化設施對於一種文化精神的傳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的社會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和保護。浙江工商大學的趙榮光教授通過考察比較中國曲阜、台北和韓國成均館孔廟釋奠禮,認為孔廟釋奠禮應當按博物館原則再現曆史原貌,加強相關製度、禮儀、樂舞、服飾、器物、祭品等一係列具體事宜。在條件具備時,有關方麵應向聯合國“申遺”。
台灣地區的董金裕介紹,古代的祭孔分為“秋祭”和“春祭”,台灣的“秋祭”主要遵循“古禮”,即在禮儀、服裝、音樂、舞蹈等方麵遵照明代祭孔的規程,並根據時代特點壓縮儀式的時間、接納女性參加祭孔;“春祭”則融進了更多的時代特點,采用年輕人比較能夠接受的方式,其主要作用是吸引年輕人走近孔子、接觸儒學。
一些專家指出,在當下複雜的文化背景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也將進一步走向世界,並為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人們所理解和接受,從而將把人類帶入一個和平、穩定、繁榮、進步的新時代。正像張岱年先生曾經說過的——“盲目的批判孔子的時代過去了,盲目的尊崇孔子的時代也過去了,科學的研究孔子的時代到來了。”孔子是中國的,儒學是世界的。
孔子為我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自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學一直被曆代統治者視作正統學科,以至作為任賢用能的標準,影響延綿數千年至今。
子臨川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編輯本段家世家譜
孔子家世
孔子標準銅像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後裔。周滅商後,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帶)。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自孔父嘉之後,其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的父親為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音hé),母親為顏徵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他人品出眾,曾建立過兩次戰功,因曾單臂托住懸門讓衝進城池的部隊撤出而聞名。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依照當時的禮儀不宜繼嗣,於是又與年輕女子顏徵在生孔子。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市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卒,孔子母子也不為施氏(叔梁紇的正妻)所容,孔母顏徵在隻好攜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裏,生活艱難。孔子17歲時,孔母顏徵在卒,他服了三年喪。
孔子十九歲時娶宋國人丌官氏為妻,一年後丌官氏生子,魯昭公曾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感到十分榮幸,故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
據《孔子家語》和《史記》記載,孔子青年時代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庫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場的小官),事無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於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學識,很快得到不斷提拔。到孔子五十一歲的時候,被任命為中都宰(相當於現在的市長,今濟寧市汶上縣一帶),政績非常顯著;一年後升任司空(相當於現在的建設部長),後又升任大司寇(相當於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長兼檢查部長兼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五十六歲時,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務(由於孔子升遷過快,不符合當時官員晉升標準,因此為代理宰相)。孔子執政時,立即將擾亂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殺掉,以嚴肅法紀,因而名動一時,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後世某些人認為的迂腐不堪的學究,而是敢作敢為但不暴虎馮河的偉丈夫。孔子執政僅三個月,就使魯國內政外交等各個方麵就均大有起色,國家實力大增,百姓安居樂業,各守禮法,社會秩序非常好(史書上稱“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孫子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製著三桓),采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當時無法得到實施,但孔子之偉大在於“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將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於後世。孔子因而在回到魯國之後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動,一麵繼續整理文化典籍,修訂六經;一麵廣收弟子,大規模的開展文化教育事業,相傳教授弟子3000餘人,其中精通六藝的弟子有72人。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顏回不幸早逝,得意門生子路死於衛國內亂,兒子孔鯉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這一連串的打擊之下,筆者猜測孔子的身體健康受到了極大的損害,孔子於公元前479年農曆二月十一日73歲時(72周歲)與世長辭。
孔子家譜
-卌七世祖黃帝軒轅氏
-卌六世祖少昊金天氏(玄囂)
-卌五世祖蟜極
-卌四世祖帝嚳高辛氏
-卌三世祖契
-卌二世祖昭明
-卌一世祖相土
-四十世祖昌若
-卅九世祖曹圉
-卅八世祖冥
-卅七世祖振(王亥)王恒
-卅六世祖上甲微
-卅五世祖報乙
-卅四世祖報丙
-卅三世祖報丁
-卅二世祖主壬
-卅一世祖主癸
-三十世祖商王成湯(太乙)
-廿九世祖太丁商王外丙商王仲壬
-廿八世祖商王太甲(太宗)
-廿七世祖商王沃丁商王太庚
-廿六世祖商王小甲商王雍己商王太戊(中宗)
-廿五世祖商王仲丁商王外壬商王河亶甲
-廿四世祖商王祖乙
-廿三世祖商王祖辛商王沃甲
-廿二世祖商王祖丁商王南庚
-廿一世祖商王陽甲商王盤庚商王小辛商王小乙
-廿一世祖商王武丁(高宗)
-二十世祖商王祖庚商王祖甲
-十九世祖商王廩辛
-十八世祖商王康丁
-十七世祖商王武乙
-十六世祖商王文丁
-十五世祖商王帝乙
-十四世祖商王帝辛(紂)微子微仲衍
-十三世祖宋公稽
-十二世祖宋丁公申
-十一世祖宋閔公共
-十世祖弗父何
-九世祖宋父周
-八世祖世子勝
-七世祖正考父
-六世祖孔父嘉
-五世祖木金父
-高祖祁父
-曾祖防叔
-祖父伯夏
-父叔梁紇
-孔子
-子孔鯉-孫孔伋
-曾孫孔白
-玄孫孔求
-六代孫孔箕
-七代孫孔穿(戰國魯人)
-八代孫孔謙(戰國魯人
-九代孫孔鮒(秦末儒生)、孔樹、孔騰,漢高祖劉邦封孔騰為“奉祀君”
-十代孫孔忠
-十一代孫孔武(漢文帝時人)
-十二代孫孔延年(漢文帝時人)
-十三代孫孔霸,漢元帝封為“褒成侯”,賜食邑八百戶。
-十四代孫孔福,被漢成帝綏和元年封為“殷紹嘉侯”
-十五代孫孔房,褒成侯
-十六代孫孔均,褒成侯
-十七代孫孔誌,褒成侯
-十八代孫孔損,褒亭侯
-十九代孫孔曜,奉聖亭侯
-二十代孫孔完、孔讚,褒成侯,孔融,北海太守、漢太中大夫
-二十一代孫孔羨,宗聖侯
-二十二代孫孔震,奉聖亭侯
-二十三代孫孔嶷,奉聖亭侯
-二十四代孫孔撫,奉聖亭侯
-二十五代孫孔懿,奉聖亭侯
-二十六代孫孔鮮,奉聖亭侯
-二十七代孫孔乘,崇聖大夫
-二十八代孫孔靈珍,崇聖侯
-二十九代孫孔文泰,崇聖侯
-三十代孫孔渠,崇聖侯
-三十一代孫孔長孫,恭聖侯
-三十二代孫孔嗣悊,紹聖侯
-三十三代孫孔德倫,褒聖侯
-三十四代孫孔崇基,褒聖侯
-三十五代孫孔璲之,褒聖侯、文宣王兼兗州長史
-三十六代孫孔萱,文宣公
-三十七代孫孔齊卿,文宣公
-三十八代孫孔惟晊,文宣公
-三十九代孫孔策,文宣公
-四十代孫孔振,文宣公
-四十一代孫孔昭儉,文宣公
-四十二代孫孔光嗣,泗水主簿
-四十三代孫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縣令
-四十四代孫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讚善大夫
-四十五代孫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縣令曆代衍聖公:
-第46代衍聖公孔聖佑,文宣公兼知縣事、孔宗願,
孔子圖像
-第47代衍聖公孔若虛、孔若愚、孔若蒙
-第48代衍聖公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宋)
-第49代衍聖公孔琥、孔璠、孔玠(南宋)
-第50代衍聖公孔拂、孔摠、孔搢、孔拯
-第51代衍聖公孔元用、孔元孝、孔文遠(南宋)、孔元措、孔元紘
-第52代衍聖公孔之厚、孔之全、孔萬春、孔之周(南宋)
-第53代衍聖公孔浣、孔治、孔湞、孔洙(南宋)
-第54代衍聖公孔思晦、孔思誠、孔思許(元)
-第55代衍聖公孔克堅、孔克忠(元)
-第56代衍聖公孔希學、孔希路(明)
-第57代衍聖公孔訥、孔議(明)
-第58代衍聖公孔公鑒、孔公誠(明)
-第59代衍聖公孔彥縉、孔彥繩(明)
-第60代衍聖公孔承慶、孔承美(明)
-第61代衍聖公孔宏緒、孔宏泰(字永實)、孔弘章(明)
-第62代衍聖公孔聞韶、孔聞音(明)
-第63代衍聖公孔貞幹、孔貞寧、孔貞運(明)
-第64代衍聖公孔尚賢(明)、孔尚任(清,《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乾(清)
-第65代衍聖公孔衍植、孔衍楨(清)
-第66代衍聖公孔興燮、孔興燫(清)
-第67代衍聖公孔毓圻、孔毓垣(清)
-第68代衍聖公孔傳鐸、孔傳錦(清)
-第69代衍聖公孔繼濩、孔繼濤(清)
-第70代衍聖公孔廣棨、孔廣杓(清)
-第71代衍聖公孔昭煥、孔昭烜(清)
-第72代衍聖公孔憲培、孔憲坤(清)
-第73代衍聖公孔慶鎔、孔慶儀(清)
-第74代衍聖公孔繁灝、孔繁豪(清)
-第75代衍聖公孔祥珂、孔祥楷(清)
-第76代衍聖公孔令貽(字穀孫),1877年(光緒三年)5歲時承襲衍聖公,1919年(民國八年)卒於北京,遺腹子孔德成
-第77代衍聖公孔德成(1920-2008)1949年應國民政府之請,遷往台北
-第78代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維益(1939-1989)
-第79代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垂長(1975)
-第80代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佑仁2006年元旦出生
-第80代之後的輩分字: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生平年表
1歲: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9月28日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關於孔子出生年月有兩種記載,相差一年,今從《史記孔子世家》說。
2歲:公元前550年(魯襄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魯。
3歲:公元前549年(魯襄公二十四年)其父叔梁紇卒,葬於防山(今曲阜東25裏處)。孔母顏征在攜子移居曲阜闕裏,生活艱難。
4歲:公元前548年(魯襄公二十五年)孔子在魯。
5歲:公元前547年(魯襄公二十六年)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魯國人。
6歲:公元前546年(魯襄公二十七年)弟子曾點生,點字皙,曾參之父。
7歲:公元前545年(魯襄公二十八年)弟子顏繇生,繇又名無繇,字季路,顏淵之父。
8歲:公元前544年(魯襄公二十九年)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魯國人。
9歲:公元前543年(魯襄公三十年)孔子在魯。這一年,鄭國子產執政,“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廬井有伍。”(《左傳襄公三十年》)鄭國大治。後來孔子對子產的政績評價很高。
10歲:公元前542年(魯襄公三十一年〕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是年魯襄公死,其子躌繼位,是為昭公。
11歲:公元前541年(魯昭公元年)孔子在魯。
12歲:公元前540年(魯昭公二年)弟子漆雕開生,字子若,蔡人。
13歲:公元前539年(魯昭公三年)孔子在魯。
15歲:公元前537年(魯昭公五年〕孔子日見其長,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故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論語?為政》)
16歲,公元前536年(魯昭公六年)鄭鑄刑鼎。弟子閩損生,字子騫,魯國人。
17歲:公元前535年(魯昭公七年〕孔母顏征在卒。是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19歲:公元前533年(魯昭公九年)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
20歲:公元前532年(魯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於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鯉,字伯魚。是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21歲:公元前531年(魯昭公十一年)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此“鄙事”當包括“委吏”、“乘田”。
27歲,公元前525年(魯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魯,孔子向郯子詢問郯國古代官製。孔子開辦私人學校,當在此前後。
30歲:公元前522年(魯昭公二十年〕自十五歲有誌於學至此時已逾15年,孔子經過努力在社會上已站住腳,故雲”三十而立”。(《論語為政》)是年齊景公與晏嬰來魯國訪問。齊景公會見孔子,與孔子討論秦穆公何以稱霸的問題。弟子顏回、冉雍、冉求、商瞿、梁鴷生。回字淵,雍字仲弓,求字子有,瞿字子木,皆魯國人;鴷字叔魚,齊國人。
31歲:公元前521年(魯昭公二十一年)弟子巫馬施、高柴、宓不齊生。施字子期,陳國人;柴字子高,齊國人;不齊字子賤,魯國人。
32歲:公元前520年(魯昭公二十二年)弟子端木賜生,賜字子貢,衛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