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中國土著的廉政觀(1 / 2)

張賢亮

國文兄打來長途,說他有位朋友辦著一份雜誌,請他約些名人寫點有關廉政建設的文章,並說張潔、葉楠、曉聲等都寫了。有了那些名家談廉政,我就沒有什麼話說了,因為我肯定同意他們的意見。不過,由於我待在遠離北京的“老少邊窮”地區,倒經常能接觸到許多最普通的老百姓,不知怎的,也許我是井底之蛙,一提起“中國國情”、“中國特色”,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們,仿佛他們比東南沿海及中原大城市的人更能代表“國情”和“特色”。這些人,我也不能說是“群眾”。因為如我把他們稱為“群眾”,他們的看法就成了“群眾意見”。這太嚴重、太政治化,我這篇短文承擔不起。想來想去,隻好把我接觸的這批人叫作“土著”。

中國“土著”對於廉政的看法,的確與報刊雜誌上登的觀點很不相同,也頗有趣。據我聽來,大致可分為這樣幾類:

一類,隻注重看領導人或官員的個人生活作風,所謂“生活作風”,因為土著們本身的生活就極簡單,所以也僅僅是看吃、穿兩項罷了。比如,這個官員平時吃得很清淡,隻愛吃家鄉飯,最大的奢侈不過是來碗紅燒肉,穿的衣裳打著補丁,生平不愛錢,甚至手連錢都不碰,那麼,這位領導人或官員即使把這地方治理得民窮財盡,冤獄遍地,土著們評論起他來都會一致稱讚,不管他辦了多少壞事,糟蹋浪費了多少人力物力,土著也認為他是“好心辦了錯事”,不但會原諒他而且仍十分崇敬,離任時或逝世後,還會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對他依依不舍,萬分懷念。在土著的心裏,“廉”和“政”是分開的。

把“廉”和“政”分開的另一種土著心態卻恰恰相反,隻看“政”不顧“廉”。有個土著曾跟我說:“媽的!隻要這個官兒把咱們的生活搞好,把經濟搞上去,他坐啥‘奔馳’,哪怕他坐‘桑塔納’呢(這個土著以為‘桑塔納’比‘奔馳’高貴)!他要高興,咱們還願意用人抬轎子天天抬著他去上班。至於玩女人嘛,咱們縣上至少有二十萬女人,他一天玩一個,一年也才三百六十五個,夠他玩的!”我瞠目以對,不知再和他說什麼,因為他的頭腦裏恐怕還沒有現代政治中“廉政”這一概念。

頭腦裏沒有“廉政”概念的土著非常普遍。辦點事要請客送禮,和結婚過年時要招待親朋好友一樣成了風俗習慣,已經深入到民間。假如我持反對態度,定會遭他們的白眼,我倒變成不懂人情世故的人了。而他們對收禮的官員,內心裏也決沒有一點蔑視,認為收了禮就是“受賄”,不收禮就是“清廉”。隻是在官員收了禮卻不辦事的情況下,土著們才有點抱怨。你如不信,可看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的某些節目與所謂“法製文學”的某些文章,很多製造假藥、銷售偽劣商品的人和販賣婦女兒童的人,當記者問起他們“知不知道這是犯法”,不是很多犯人都回答“不知道”麼?問起受害者,受害者也不知道受了害可以到什麼地方去申訴,好些人還根本不知道自己受了害。這不由得常使我感歎,我們國家是最最重視“政治學習”的,四十多年來全國花在有組織的“政治學習”上的時間和金錢,肯定超過全球其他國家的總和,但我們“學”的東西跑到哪裏去了呢?我們“學”的是什麼東西呢!“學”來“學”去,結果是全國有近四分之一的文盲和更多的法盲及科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