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石峰頂有巨石建成的烏石寨,陡峻峭拔,聳立天際。此寨為元末明初江湖奇人彭事通所建。彭事通收有100名高徒,個個武藝高強。彭事通暮年,心憂若自己離開人世,這些徒弟無人約束,如為害地方,怎麼得了!這天他向徒弟發話:誰打筋鬥先翻上烏石峰,就可以馬上出師。言畢,自己飛身上了烏石峰。徒弟一個個打筋鬥上峰,彭事通逐個點穴廢除他們的武功。滿徒弟易華功夫末成,最後一個上峰。彭事通說:“徒兒,你老實敦厚,我不廢你武功,留你守寨。你要憂國憂民,積功德於世。”
烏石寨寨主易華謹記師父教誨,劫富濟貧,為地方做了許多好事,後成為元末農民領袖陳友諒的參政大將軍。他以烏石寨為堡壘,與朱元璋、劉伯溫作戰,寡不敵眾被殺。烏石峰四鄉八村人民念他恩澤,每年8月24易畢冥生之日,都來山寨拜祭,相沿成習,至今朝拜者絡繹不絕。
1898年,古老中華民族多災多難的那個戊戌年,彭德懷出生在烏石峰下。
故居原為幾間茅屋,8歲時母親去世,全家無以為生,將茅屋抵押。1927年二弟金華、三弟榮華用他在湘軍作團長的薪金,在原址蓋起這棟座北朝南的瓦屋。大革命時,這裏是“彭家圍子黨支部”,1940年10月彭金華被前來搜捕的國民黨反動派槍殺在廚房門口,彭榮華被抓到易家灣秘密殺害。兩位烈士的墓地,就在故居的後山上。故居曾遭反動派和“文化革命”的破壞。彭德懷平反後,省政府撥款按原貌修複,屋周圍加砌了圍牆和籬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8年“大躍進”的高潮中,1961年“自然災害”的饑荒中,彭德懷兩次回故居,日夜調查研究,接見群眾2000多人,並寫下了《故鄉行》:穀撒地,茹葉枯,青壯煉鐵去,收禾童與姑。來年日子怎麼過?我為人民鼓與呼?
1961年11月到12月那次住得最久,近兩個月。罷了官,削職為民,似乎已一身輕鬆。向黨中央保證,決不當反革命,不自殺,勞動生產,自食其力。
故居的格局亦如湘中普通農舍,房中家具擺設也如一般農家,沒有特別之處。隻是柴灶門口一塊標牌,使來訪者久久徘徊,不忍離去。這裏是彭德懷向黨中央和毛澤東寫的“八萬言書”手稿埋藏處。一個元帥,一個國防部長,向黨的領導寫了信,卻要將手稿埋在這偏遠老屋的灶口。當時的無可奈何和誠惶誠恐,可以想見。1965年9月,毛澤東在接看“八萬言書”以後說,你這個人有個強脾氣,幾年也不寫信,要寫就寫八萬字。
天空陰霾,烏雲密布,竟下起了小雨。我在院中彭德懷手植的柚子樹下站了一會,躲雨,也歇歇腳,然後向紀念館走去。
廳堂很大,大似戰場。牆壁三麵是真人大小的戰士石雕群像。屏息靜聽,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的拚刺聲,西北解放戰場的炮聲,朝鮮戰場的轟炸聲,聲聲在耳。彭德懷半身銅像當門而立,那雙少年時背過煤,挑過河堤,扛過大炮,背過望遠鏡的共和國第一屆國防部長的鐵肩,披件軍大衣。軍大衣敞開,像是要向人們展示自己磊落的胸懷。眼視前方,嘴抿似鐵,緊皺雙眉,額頭暴起青筋。項上這顆飽經風霜的頭顱,凝聚了太多憂國憂民的思緒,太多的激憤和愁苦!真感謝這位部隊雕塑師,他為我們留住了一個永久的“彭總”!走出紀念館大廳,天空放晴,太陽光下,山川河嶽,曆曆如畫。彭總立於山頭的全身塑像,高齊雲表,與烏石峰比肩而立。我忽然想起瀏陽譚嗣同墓前的那副著名對聯:亙古不磨,片石蒼茫存大地;一巒挺秀,群峰奔赴若波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