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了解一些小兒的基本常識(一)(1 / 1)

一、小兒各年齡分期的特點及相應的家庭保健常識

小兒處於生長發育的動態過程中,不同年齡階段小兒解剖、生理、病理等都各具有相應特點。一般把小兒整個時期分為7個階段。

(一)胎兒期

從卵子和精子結合至小兒出生統稱為胎兒期,胎兒在子宮內約經過294天。

【胎兒期特點】

此期胎兒完全靠母體生存,孕母的健康、營養、情緒、環境、疾病以及服用的藥物等對胎兒的生長發育影響極大,如孕母長期缺乏營養可引起胎兒及新生兒出現相應的營養缺乏病症。

【胎兒期家庭保健要點】

應從其父母婚前做起,婚前進行體檢及遺傳學谘詢,防止近親結婚,減少遺傳性疾病患兒的出生。

保證孕母充分的營養,合理安排生活工作,積極防止孕期感染、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流產、早產、異常產等情況。

妥善處理孕母心、腎疾病,糖尿病,結核病等,用藥慎重。

(二)新生兒期

自出生後臍帶結紮開始至生後28天內,稱新生兒期。

【新生兒期特點】

此期小兒脫離母體開始獨立生活,內外環境變化巨大,但其生理調節和適應能力不夠成熟,易發生體溫不升、體重下降及各種疾病如產傷、窒息、感染、先天畸形等。新生兒7天內死亡率最高,在發達國家約占嬰兒死亡率的2/3。

【新生兒期家庭保健要點】

保健重點放在生後第1周。家長要注意觀察麵色、哭聲、呼吸、吸吮力和大小便;注意有無先天性心髒病、先天性髖關節脫臼、唇裂和齶裂等。

注意保暖,食具消毒防止感染,避免過多親友探視,堅持母乳喂養。

(三)嬰兒期

出生後28天到1周歲之前為嬰兒期,又稱乳兒期。

【嬰兒期特點】

此期為小兒出生後生長發育最迅速的時期。出生時平均體重3千克,5個月時體重增加1倍,1歲時約為初生的3倍。出生時身長平均50厘米,半歲以內,每月增加2.5厘米,7~12個月,每月增加1.2厘米,至1歲時達75厘米。

需要的熱量和營養素尤其是蛋白質特別高,如喂養不足,則極易出現營養不良或消化不良,如腹瀉、佝僂病、貧血等。

嬰兒期來自母體的免疫抗體逐漸消失,自身免疫力又尚未完全建立,機體抗病能力弱,易患感染性疾病。

嬰兒的中樞神經係統正處於迅速發育階段,功能還不健全,不能耐受高熱、毒素或其他不良刺激,易表現驚厥等神經症狀。

【嬰兒期家庭保健要點】

提倡母乳喂養,合理添加輔食。當母乳不足時,及時增補牛乳及代乳品。

有計劃地預防接種各種菌、疫苗,防止疾病的發生。

定期做健康檢查和體格測量,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加以處理。

適當進行體格鍛煉以增強體質。

(四)幼兒期

1周歲後到滿3周歲之前為幼兒期。

【幼兒期特點】

此期生長發育尤其是體格發育速度較嬰兒期減慢。身長在出生後第2年增長11~13厘米,第3年僅增長8~9厘米。體型改變較突出,嬰兒期多脂肪體型逐漸消失,鈣、磷在骨骼沉著增加,肌肉發達。幼兒一般15個月時學會獨走,18個月在大人幫助下能上台階,18~24個月能跑,並可逐漸完成取物、進食等精細動作。在6個月左右萌出乳牙,兩歲後20顆乳牙出齊,精神與智能發育迅速,對環境的好奇與認識能力不斷提高,開始顯現出個性特征與獨立性。語言能力開始形成並日臻完善。

由於活動範圍漸廣,接觸周圍事物及外界多,更易患傳染病;智能發育突出,語言、思維能力增加,動作及心理方麵明顯發展,但識別危險的能力較差。

飲食從乳汁逐漸轉換成兒童飲食。

小兒前囟閉合,乳牙出齊,能控製大小便。

【幼兒期家庭保健要點】

注意防止意外事故,如異物吸入、燙傷、墜床的發生及誤服糖衣藥物而致中毒。

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如睡眠、飲食、排便、沐浴、體格鍛煉、戶外活動及教育等。

預防疾病,尤其是傳染病的發生為此期的保健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