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七月的饋贈(1 / 2)

王英琦

小姑娘的時代,我就做過“小母親”的夢。

弄來幾本陳年舊月的破書紮在衣服裏,學著孕婦凸著肚皮艱難舉步,真是要多傻有多傻。

稍大些時,對布娃娃愛得不忍釋手。找些零星碎布,自製了多少布娃娃,實在記不清了。記得清的是,有那麼幾年,我兩耳灌滿了母親的大呼小叫,不是怪我把她的破衣服給剪了,就是罵我把一塊好料子給糟蹋了。

母親的罵之於我不過是風吹牛耳,她罵她的,我幹我的。因為發現“生產”布娃娃並不是艱難之舉,我便不再把它們當成“心肝寶貝”了。我常可笑地拿出母性至上的權威,像個真正的小母親那樣,動輒便大聲嗬斥我的布娃娃,我打它們,甚至惡狠狠地撕離它們的肢體。我有時當然也親吻它們,安慰它們,向它們傾訴自己的心事。每每這時候,我便有一種滿足,一種快感。

真不曉得為什麼幾乎普天下的小女孩都熱衷於扮演這種“小媽媽”的角色?是女人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母性本能,還是女人早在小女孩的時代就已意識到養育孩子將是她們未來的命運?

姑不論布娃娃是小女孩的“孩子”也罷,是她們的另一自我也罷,但有一點,小女孩們一般對於生育的奧秘總是表現出更大的好奇心,並且她們很快就比男孩們開竅,很快就不再相信嬰兒是從樹丫上掉下來的,葫蘆瓢裏蹦出來的……

少女階段的我,對於結婚有著一種本能的反感。把女人懷孕做母親看成是“走向深淵”。

當然羅,在富有浪漫氣息的花前月下談談戀愛,說幾句對誰也不負責的過頭情話還是挺有意思的,但——僅此而已。

這不奇怪。處於這種歲月的少女,本身就是一團不定型的騷動的火。她們怎麼可能腳踏實地地搞對象,非常務實地結婚、生孩子呢?

她們往往不是在大地上,而是在天空中生活。

真正再次萌發出做母親的願望,在我來說是三十歲。

三十歲,是一道人生的門坎。

在這之前,你還可以消消停停、稀裏糊塗地混日子,一到這個坎兒,由不得你自己就會有一種緊迫感,嚴峻感,你就會發現你已不是你了,你就會很自然地麵臨著抉擇;是繼續當你的天字第一號的女光棍,還是走千百萬女人共同結婚成家的老路。而且這時候,另一個嚴重的問題也隨之而來:你究竟想不想要孩子,若想,你還真得拿出點“隻爭朝夕”的速度來。

要是能像聖母瑪麗亞就好了,即使不結婚,不要男人,完全憑藉自己的力量也能生一個屬於自己的孩子。不知為什麼,後來腦子裏常常冒出這個“單性生殖”的傻念頭。

是潛伏在身上的母性突然複蘇了,還是害怕自己真的已經老到快要喪失生殖的能力了,還是看透了愛情是不可求的,丈夫是靠不住的,隻有孩子才是自己的這一偉大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