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顫或震顏麻痹,在臨床上震顱麻痹稱帕金森病;震顫麻痹綜合征,稱帕金森綜合征。兩者往往混為一談。其實嚴格區分的話,帕金森病,其病因不明,屬原發性震顫麻痹。帕金森綜合征,則還包括由有毒物質或藥物中毒後引起的繼發性震顫麻痹。但由於原發性和繼發性震顏麻搏的臨床表現、病理改變和治療基本相同。因此,將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綜合征混稱,統稱之為帕金森病。
其病情輕者,多見安靜時雙手或單手的不自主顫抖,重者可見上肢、雙腿或下頌、口唇、舌頭及頭部抖動,無論靜止和活動均出現顫抖,並且多在情緒激動或精神緊張時加重。病情嚴重的,常因全身僵硬,不能活動而長期臥床,形如木偶。
帕金森病的發生,男多於女,起病緩慢,漸漸進展,一般病程為數年至數十年。晚期常臥床不起,可因肺炎或其他並發症而死亡。近年來,由於采用綜合治療,精心護理,病情可以得到改善。
帕金森病的檢查。患此病的人,喪失了控製動作的能力。其病因是在腦中產生化學物質多巴胺的細胞死亡。多巴胺有調節神經脈衝的作用。現在美國專家研究出一種新方法,能夠在病人患病初期,說話與行動的能力嚴重損害之前,就能檢查出病症。其方法是檢查嗅覺、抑鬱程度和手腕的運動速度,三者都是震顱麻痹最早的影響範圍。他們用此法檢查了100名患者,準確率為90%。
在治療上,一般都須長期服用左旋多巴、美多巴抗膽堿類藥。但長期服用都存在療效減退,病情進行性加重,或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等問題。對病情嚴重的,也有用手術治療,雖有一定療效,但未能普及。因此,尋找治療帕金森病的有效辦法,仍然是醫學界的重要課題。
帕金森病常被誤診為心情憂鬱或老化征象。美國歐文蒙哥馬利醫生說:“我們知道有許多病人得不到正確的診斷,因而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等到有明顯病症時,大多數人已喪失80%生產多巴胺的神經細胞。因為現在已有藥物可以控製帕金森病,能越早診斷就對病人越有好處。”帕金森病的自然療法:
(一)運動療法
帕金森病采用多種不同的身體鍛煉,可使患者減輕病痛和緩解病情有顯著效果。以色列帕金森病防治組織的病理學家克拉菲爾德指出:通過鍛煉可使帕金森病患者肌肉重新變得靈活起來,身體有所放鬆,情緒緊張有所緩解。同時,它對減輕重病患者出現的流口水、語言不清等病狀也有一定作用。克拉菲爾德表示,由於帕金森病患者普遍存在對運動的恐懼感,所以,身體鍛煉可先從眼部、舌頭和嘴的簡單動作開始,然後逐漸進行更有效的遊泳等運動。克拉菲爾德介紹說,鍛煉使許多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狀況得到改善,食欲增加。
運動的項目可從日常生活中開始,逐步進行。並且要在早期能生活自理時開始,鍛煉越早越好。等到後期則患者運動已沒有能力,要依靠家屬幫助進行。鍛煉的項目有:
(1)起床訓練:起床要分步進行。先轉身於床邊沿,以臂支撐床,慢慢垂下雙腳,使上身撐起,轉向床沿,再用另一手肘支撐身體坐正,再慢慢兩腳著地下床。
(2)坐立訓練:背靠椅子站立,以小腿貼住椅邊,用兩手支撐椅上,慢慢坐下。站立時,也靠雙手支撐椅子,慢慢站起。
步行訓練:雙眼向前看,上、下肢行動配合,慢慢跨步,以小距離的腳步,慢慢移動腳步。
(3)呼吸訓練:反複進行深呼吸,以使肋間肌、橫膈肌及其他呼吸輔助肌得到訓練。
(4)關節訓練:對上肢擺動,前臂屈、伸,下肢蹲、立運動,使上肢肘關節與下肢膝、髖關節得到鍛煉,以預防和矯正關節畸形。
(5)平衡訓練:練習身體的平衡能力,盡可能多堅持一下。也可用手杖扶住,以利支撐,但要請家屬保護輔助進行。
(6)麵部表情訓練:患者的麵部可作各種動作,如鼓腮、努嘴、吹氣、哈氣、張大口、皺眉、伸舌、擠眉、眨眼等,多作訓練。
語言訓練:反複發各種聲音,也可深吸一口氣,再從1數到10的數數訓練,以使一口氣能數最多數字為佳。
上述各種動作訓練,隻要量力而行,持之以恒,注意安全,再配合藥物或其他治療,效果會好一些。
(二)按摩療法
按摩手法作用於受累的肢體和關節。帕金森病早期可自我進行,如已到後期,則需家屬幫助進行,或完全由家屬予以按摩。如上肢可用掌從上至下推揉,手指上用捋法或搓法,肘和腕關節處可用搓法或擦法,每日2次,使皮膚發熱。下肢按摩也可參照上肢按摩方法進行。
此外,應仔細按摩頭部和麵部。可用雙手掌擦兩側之頭部與麵部,自下而上,至麵部發熱。額部可用分推法。用大拇指放在太陽穴上,示指彎曲從額中向兩側分推,兩手同時進行30次。
六、癲癇
癲癇病俗稱羊癲風,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最近一項研究表明,癲癇是一種死亡率較高且常有較大社會影響的疾病,是世界上最常見的嚴重腦疾病。全球每150人中就有1人罹患癲癇,不受地理,種族和社會經濟的影響。目前全球約有4000萬不同年齡的患者,且每年有200萬新病例。人群中約5%的人在一生中有一次或多次的癲癇發作。其中85%患者生活在發展中國家。據國內外最近調查,其發病率為4知。我國目前約有400萬患者,給患者及家庭均帶來很大痛苦。
癲癇是陣發性短暫的大腦功能失調,神經細胞有異常放電,臨床表現為陣發性意識改變或喪失,同時可伴有陣發性抽搐、感覺異常、特殊感覺現象或行為障礙。癲癇病大體可分為原發性癲癇和繼發性癲癇兩種,其病因較為複雜。原發性癲癇是由遺傳因素所致;繼發性療癇多為大驚大恐,傷及肝腎,肝火上炎,擾亂神明或飲食不潔,脾虛濕痰內結等所致。癲癇發作隻是症狀之―,所以,又稱為症狀性癲癇。
癲癇的發作形式多種多樣,由於癲癇性放電灶的部位不同,其臨床表現也就不同。一般可有大發作、小發作、局限性發作和精神運動性發作等四種類型。癲癇發作的特點,表現為間歜性、短時性和刻板性。間歇性就是一次發作後有再次發作的傾向,發作的間歜期大多正常;短時性是每次發作時間不長;刻板性是每個具體患者的各次發作表現基本相似。癲癇發作的頻率差異很大,有的是終身隻發幾次,有的則一日可發多次。有的白天發作,有的夜晚發作。有的連續不斷地發作,稱雍癇持續狀態。嚴重發作時,如不及時控製,則昏迷加深,體溫增高,多數導致死亡。因此,要及時治療。
癲癇病的誘發因素:過重的體力勞動,過度緊張的腦力勞動,劇烈的體育運動。
(1)精神緊張、悲傷、憂愁、過度興奮。睡眠不足。
(2)一次大量飲水,過飽或過饑。
(3)飲酒、喝濃茶、食用大量含咖啡因的食品,如巧克力可。
(4)感冒、發熱等。
近年來,青少年癲癇患者多起來。如天津醫大總醫院的15例青少年癱癰者,其中12例是由於玩電子遊戲機誘發的,3例是看電視、操作電腦中發病的。患者多為8~16歲的男性。
癲癇誘發的病因很多,其中有一種由常光、閃光或圖形所誘發的癲癇,稱為光敏性癲癇。因玩遊戲機而導致的癲癇,即是此類癲癇之一。這是由於在燈光昏暗、黑白色反差大、色彩暗紅、圖像跳動、光線過強、畫麵更換過快的刺激下誘發的。因為玩遊戲機時,頻繁接受這些現象的刺激。
對於癲癇,除用藥物控製外,還應采用自然療法,其中主要是飲食療法,以達到減輕或鏟除病症之目的。
(一)飲食調理
飲食多樣化、不偏食,除需要碳水化物、蛋白質、脂肪外,還要有足量的維生素、礦物質。因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引起維生素X、葉酸、維生素C、礦物質鈣、鎂等的缺乏。因此,要多吃富含上述維生素的食品,如魚、魚肝油、蛋類、蝦皮、黃豆、芝麻醬或芝麻油、牛奶、核桃等。
刺激間腦可引起癲癇發作,如大量飲水,自然加重腦活動負擔,導致癲癇發作。食鹽過多,攝入鈉大量,可導致神經元過度放電而使癲癇發作。尤其發病期間更應注意少進鹽和水。
煙、酒均能促發癲癇病。因其中含有一定的毒物,尤其是長期大量飲酒可直接產生酒精中毒性癲癇。
(4)癲癇病人不忌口,要吃各種食物,以多種營養滿足機體的需要,以利恢複健康。
癲癇病人不宜吃油煎、肥膩食物,要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酒、蔥、辣椒等。特別是禁酒,因為乙醇是一種原生質毒物,會造成條件反射活動的障礙,甚至傷神耗血,使神經興奮而誘發癲癇。此外,忌暴飲暴食,饑飽不勻。以減少對大腦產生反射性刺激。
(二)食療配方
海參內髒15克,洗淨內髒、焙幹、研磨成粉,用黃酒衝服。長期服用可見良效。因為海參內髒中所含的硫酸多糖有防治癲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