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8.野外覓食:入口的東西要孩子格外分辨(1 / 2)

旅遊在外,有時候是想要嚐鮮,有時候是生存需要,人們就會在野外尋找一些食物。但是野外的東西卻不能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因為它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需要人格外注意。因此,在野外,父母要教孩子學會對食物進行分辨,盡量避免“病從口入”、“毒從口入”。

上5年級的蔡文和父母到某森林風景區旅遊。森林中各種各樣的植物讓蔡文目不暇接,一路上他總能看見有紅色的小野果結在低矮的小樹上,於是一時興起,摘下了幾顆就想往嘴裏扔,爸爸連忙製止了他。

爸爸說:“野外的東西不能和家裏的水果一樣,拿起來就吃。有些果子也是有毒的。”蔡文一聽,嚇得連忙將小野果扔了,爸爸搖頭笑笑:“我們可以進行簡單的鑒別,若是無毒就可以吃了。”

說完,爸爸從包裏拿出臨行前裝好的一小瓶鹽,用小刀劃破了小野果,然後將一些鹽撒進了破口處,看了看之後,爸爸對蔡文說:“這是可以吃的,你不嚐嚐?”

蔡文問爸爸他是怎麼判斷的,爸爸回答:“這是一種最簡單的鑒別野生植物有毒無毒的方法,在一些緊急情況的時候可以使用。將植物割開一個小口子,放進一小撮鹽,然後仔細觀察破口處是否變色,通常變色的植物都是不能食用的。”

蔡文恍然大悟,他這才發現原來在野外他需要學習的知識還真不少。

蔡文的爸爸的方法的確是最簡單也最直接的方法,但並不是唯一的方法。正如蔡文的感覺一樣,野外覓食也是一種生存技能,需要好好學習。

外出旅遊時,總有人喜歡“回歸自然”,於是也就喜歡采摘一些野菜或者就地烹製,或者拿回家享用。但是,野外覓食也同樣不能忘記安全問題,對野外植物的辨別,以及如何正確采集,甚至最後的烹製,都有各自的正確方法。隻有提高人身安全意識,按照正確的方法去操作,才能盡最大可能地保護自己。

所以,父母要告誡孩子,讓他身處野外的時候就要盡量克製自己“貪嘴”的毛病,對於要入口的野外的東西,一定要仔細分辨與判斷,要為自己的身體健康與安全負責。

培養建議

建議一:教孩子辨認哪些植物是可食用的

野外的植物有許多,但人可以吃的植物也是有選擇的。父母可以提前教孩子認識幾種常見的、無毒的可食用植物。

比如,溫帶地區的蒲公英、蕁麻、車前草等;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的棕櫚類、野生無花果、竹類;荒漠地區的仙人掌、刺梨;極地地區的雲杉、北極柳、地衣;海岸地區的巨藻和紫菜等。隻要能夠準確辨認這些植物,不管漂到哪裏都至少能有東西吃。

讓孩子了解哪些植物是可以食用的,對他來說也是在學知識。畢竟,未來的事情無法預料,學更多的知識,對於一個人今後的生存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