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完搖頭晃腦的說:“nonono~這詞傳不得千古,這個琵琶是誰,輪回又是誰?這種無關輕重的人都寫進詞裏來,而且是這等淫詞,定傳不得千古。”
小玉倒在岸上笑的都不行了,而我卻突然笑不出,感歎不識得輪回也就罷了,幾世的戰火,讓琵琶這種樂器幾乎都失傳了,不認識也怪不得他,想著想著卻來了靈感,在小玉未想出的那句空白上,填上了:
“烏衣巷憶江南點點惆悵滿”
書生還沒走,繼續念:“烏衣巷,這個我認得,秦將軍家就在烏衣巷。烏衣巷,憶江南,點點惆悵滿。”
書生沒有放棄他點評的權利,並且對我稍有誇獎:“嗯,句理通順,還是你寫的好。”
我笑而不語,喚出了“桂遝”——最近剛收的一把中阮(明眼人都看的出來,“桂遝”是guitar的諧音,噗),見我召出了樂器,小玉回來了,問我:“有靈感了麼?”
我點點頭,有靈感之後,唱歌之前盡量不泄氣,這是行內的規矩。
我持著這把阮,稍微有一點點生澀,但是大概的技巧應該差不離的,於是緩緩的彈奏起來。
“花似火,水如藍,笑靨亂,伊人香。
烏衣巷,憶江南,點點惆悵滿。
六朝心事付風雨,秦淮河岸誰人唱?
一曲千古輪回,又抱琵琶,輕聲彈。”
在我唱到一半的時候,小玉也突來了靈感,提筆寫下了第二段,還沒等第二段唱完的時候,桂遝的聲音早就把在秦家宅院裏正吃著飯洛神坊的孩子給勾了過來,抬頭一看,坊裏兩儀廳的小素、小舞、拾米、小熙,坊裏兌廳的當澤、聽翾、池泮,昆侖廳的歸離,這幾個都來了,後來幾個人一提起那天總是人前人後的說:“我們到的時候,老板剛唱完了第一段,抬頭看到了我們來了,然後溫柔的一笑,那笑的啊,心都酥了~”[某人自己這麼寫自己,簡直……piu!]
就在剛開始唱的時候跟著出來玩的拾米取出了她的箏,在我唱的時候做了一些加花,於是聲音就越來越擴散開去。
“謝家燕,又成雙,朱雀橋,花(*據說這個詞是和諧的耶)徑香。
青石街,碎夕陽,片片往事傷。
秦時明月百姓家,梧桐井邊盛玉盤。
一曲春秋百轉恰似冬水,春又暖。”
一看拾米拿出了樂器,被聲音勾來的這些孩子便都取出了自己的樂器,小素和小舞的玉笛沒有帶,於是在我還沒進副歌前趕忙跑去不遠處的竹林裏折了兩根竹子,拿回來現做了兩隻竹笛。[臥了個槽(我已經不想重複這是語氣詞了,噗)]小熙因為功力有進步,所以學會了乾坤袋(異次元儲藏……),琵琶隨身就帶著了。
一看擅絲竹的兩儀廳都弄出了自己的樂器,兌廳的當澤取出了坊裏祭祀用的那隻碩大的龍皮鼓,這種鼓很適合營造很恢弘大氣的場麵,但是一段內時間隻能敲擊一次,否則低頻的部分太頻繁會讓人覺得很煩躁。池泮取出的是通常秧歌用的牛皮鼓,準備用在副歌的部分敲擊節奏。池泮竟然帶了戲曲需要的一整套的打擊樂……噗……
歸離帶的是一樣的西洋的樂器,負責樂曲低音。
於是,看大家準備好了,便進了副歌。
“泊舟向晚籬牆,坐看世事冷暖。
翻開曆史的畫卷,安靜的滄桑。
繁華亦如雲煙,一縷嫋嫋飄散。
樓台歌榭生旦坊,馬蹄聲踏江山。”
第一遍結束的之後,我便把中阮交給剛來的霜兒,站起身抄起折扇撩開嗓子就開始唱旦角腔。聲音蕩在水麵上~千回百轉。
第二遍唱的還是第一遍的詞,池泮加的戲曲打擊樂卻讓這曲子的古韻更濃,小熙怕第一段樂器進多了顯得雜,所以一直等到第二遍提到了琵琶才加了琵琶的旋律。
第二遍唱完後,我重唱了一遍副歌,剛想結束,卻看到秦太爺爺從遠處走來,不由心生感觸,唱到:
“泊舟向晚籬牆,坐看世事冷暖。
小橋流水的呼喚,清澈的回蕩。
英雄寂寞當年,奈何一夜風霜。
挽袖補韻調江南,風月不止垂楊。”
於是,這首《江南調》永遠隨著那秦淮的流淌,蕩在秦淮的岸上。
------題外話------
這個故事是純屬虛構的,包括我和小玉哥哥一起寫詞的部分也是虛構的,詞是小玉哥哥獨立完成的,小詩沒有參與填詞,也沒有任何的改動,這個小說隻是一個小詩給這首歌設定的情節而已,大家看看,別當真。而最後麵小詩和愛詩班的孩子們的合奏,那些想法其實就是小詩在做編曲時候的想法,隻是給大家說的簡單易懂一點,小詩由衷希望你們能喜歡這個小說,也謝謝大家能支持小詩把這個小說看完[雖然沒啥意思,噗],如果是真心喜歡的話,就留言評論一下吧,誇我的盡管誇[噗,piu飛~]如果發現有什麼比較嚴重的語法問題啊,錯別字啊,或者常識性錯誤,以及意見、建議,也請留言回複吧。謝謝大家,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