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六章 兒科(三)(2 / 3)

霧化吸入:霧化吸入不需要吸氣屏氣配合,也可以同時吸氧,可同時吸入大劑量或多種藥物,適用於嬰幼兒,但在嬰幼兒哭鬧時,吸入效果不佳,最好在安靜狀態下吸入。

旋碟式吸入器、渦流式吸入器或旋轉式吸入器:這些裝置主要是吸入幹粉劑,攜帶方便,但由於需要患兒的吸氣配合,才能達到效果,不適合嬰幼兒,隻能用於4歲以上的兒童。

可吸入的藥物種類:β2-受體激動劑,如博利康尼、愛全樂;抗膽堿藥,如愛喘樂;糖皮質激素,如普米克令舒;祛痰藥,如沐舒坦;抗過敏藥:色甘酸鈉。

吸入療法的臨床應用:嬰幼兒哮喘、肺炎等呼吸道疾病除了可使用控製喘息的藥物,還可以使用祛痰藥,霧化本身也可以增加呼吸道的水分,有利於化痰和排痰。

45、什麼是兒童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答:兒童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是以持續性部分或間歇性完全阻塞(阻塞性呼吸暫停),擾亂正常睡眠的睡眠方式。常見表現有睡眠時打鼾、憋氣、張口呼吸、呼吸暫停、白天嗜睡等。由於睡眠呼吸障礙引起的一係列的生理功能改變,如長期反複發作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可以導致生長發育遲緩,智力低下,認知障礙,夜間遺尿等。

46、兒童消化係統有什麼特點?

答:雖然小兒的消化係統的器官是完整和健全的,但與成人相比較,還不夠成熟和完善,如小兒的小腸較長,麵積大,管壁較薄,易出現食物的吸收及消化不良,食物的不耐受和食物的過敏。

47、哪些外界因素可以導致兒童腹瀉?

答:季節與氣候改變:小兒睡眠時腹部受涼,可以刺激腸蠕動增加。炎熱時期,腸道消化液分泌減少,添加輔食過多、過快,也可以因食物消化不良,引起腹瀉。細菌容易生長的夏季多見於細菌性感染的腹瀉,如大腸杆菌腸炎等,而秋冬季多見於病毒感染,如輪狀病毒性腸炎多發生在秋冬季。

衛生環境:不良的飲食習慣,糞便的管理不當,接觸汙染的食物和用具,都可導致感染性腹瀉。農村的小兒腹瀉的病原體主要是致病性大腸杆菌,依次為輪狀病毒、誌賀菌、空腸彎曲菌;城市衛生環境較好,人們衛生習慣也較好,主要的病原是以輪狀病毒為主,其次是致病性大腸杆菌,沙門菌。

飲食因素:嬰幼兒攝入食物過量,添加輔食過早或過快以及從未攝入過的食物,喂養的食物不適宜或突然改變飲食習慣,都可刺激腸黏膜,引起腹瀉,尤其是腐爛的食物,刺激性更強。人工喂養時,乳液中加入過量的蔗糖,不能吸收的糖可以引起滲透性腹瀉,同時糖也可以被腸道細菌發酵產生乳糖等物質引起腹瀉。喂養過多的脂肪,也可以因腸道產生脂肪酸過多,刺激腸黏膜引起腹瀉。對食物如牛奶過敏,乳蛋白可以引起某些嬰兒腹瀉,當用大豆配方的奶製品代替後,症狀通常可以緩解,再次喂牛乳時,症狀又會再次出現。

48、如何判斷小兒腹瀉嚴重程度?

答:腹瀉的次數、大便的形狀以及全身的症狀是判斷腹瀉嚴重程度的重要因素。輕度腹瀉,多因喂養和護理不當,或腸道外感染而引起,大便次數每日5~10次,大便呈黃綠色,稀水樣,含少量的黏液。由於水分丟失較少,體重下降不明顯,無明顯的脫水症狀。重度腹瀉多因腸道感染引起,大便可以有10次以上,大便水分較多,有黏液、腥臭味,伴有嘔吐、發熱、腹脹等腸道疾病的症狀,還有全身中毒症狀,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49、臨床上腹瀉分幾類?

答:臨床上將小兒腹瀉統稱為腹瀉病,根據發病的原因,將腹瀉病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有80%的感染性腹瀉是由病毒感染引起,以輪狀病毒為主要病原,其次有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腸道腺病毒;細菌感染,主要是致腹瀉大腸杆菌(不包括法定的傳染病如細菌性痢疾),有時也稱為腸炎。非感染因素,主要是由於喂養不當,氣候改變,過敏性腹瀉,消化酶類的缺乏和活性降低,導致吸收消化不良。還有腸道外感染,一些全身疾病引起的腹瀉,如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敗血症、肺炎等。

50、腹瀉如何分期?

答:急性腹瀉:連續病程不超過2周,急性發病,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不影響生長發育。

遷延性腹瀉:連續病程大於2周,多是急性發病,沒有及時有效的治療,也可以是反複感染,大便次數增多,水樣便或黏液便。

慢性腹瀉:連續病程大於2個月,常見於不明原因的腹瀉,大便次數增多,每日超過4次,水樣便,黏液便或膿血便,伴有營養不良,恢複較慢。

難治性腹瀉:腹瀉病程大於2個月,發病年齡小,3個月以下的嬰兒多見,常合並營養不良與生長發育障礙,一般治療無效,預後較差。

51、小兒腹瀉如何鑒別診斷?

答:當小兒腹瀉時,首先要詳細詢問喂養和添加輔食的情況,依據目前發病的季節,詢問大便的性狀和次數。注意有無脫水程度和並發症。必要時做大便常規檢查,大便培養,血液電解質檢查等。結合體征,估計脫水的程度和性質,必要時做血氣檢查。長期慢性腹瀉應尋找發病的原因,但腸道疾病的病原學診斷是比較困難的。

52、如何判斷腹瀉小兒脫水的程度?

答:嘔吐、腹瀉以及攝入量不足,液體大量的丟失,從而導致體液的總量有不同程度的減少,主要指細胞外液減少,出現不同程度的脫水。脫水時,患兒往往有迅速消瘦,體重減輕,精神萎靡,皮膚蒼白及彈性降低,前囟門和眼窩凹陷,黏膜幹燥,尿量減少。因此,可以通過觀察體重降低、皮膚彈性、眼窩和囟門、尿量及全身循環狀況來判斷脫水的情況。

53、如何判斷脫水性質?

答:一般有休克表現的,多為低滲脫水;高滲脫水時,休克表現不嚴重,病程較短,而低滲脫水病程較長。嚴格來講,是靠血液中的鈉濃度來判定細胞外液滲透壓的改變。判斷脫水的性質能指導治療液體的選擇,有利於及時糾正脫水。

54、什麼是液體療法?

答:液體療法主要是補充水和電解質,糾正酸堿平衡紊亂,達到恢複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的目的。液體療法包括口服補液和靜脈輸液。口服補液,常用於預防脫水,在輕、中度脫水時,補充繼續損失和生理需要量,安全方便,在家裏可行。靜脈補液,用於中度以上的脫水或嘔吐較嚴重的患兒。補液的基本原則是:先鹽後糖,先濃後淡,先快後慢,見尿補鉀。

55、如何使用口服補液鹽?

答: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口服補液鹽(ORS)含有無水葡萄糖20g、枸櫞酸鉀1、5g、氯化鈉3、5g、碳酸氫鈉2、5g,加水1000ml,可配置成為2/3張液;加水2000ml,可配置成為1/3張液。①2/3張液適用於無明顯循環障礙的輕、中度脫水的糾正累積損失量。輕度脫水每千克體重可口服50~80ml,中度脫水為80~100ml,在8~12小時內補足累積損失量,糾正脫水後,將餘量用等量水稀釋後隨意口服。②1/3張液可用於各種急性腹瀉的早期預防脫水,也可用於補充繼續損失和生理需要,同樣能達到補充鉀和糾正酸中毒的目的。

56、如何選擇液體的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