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夢麟畢業於浙江高等學堂(浙江大學前身),後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先後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第三中山大學(後改為浙江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校長、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等職,是中國現代曆史上最傑出的教育家之一。
其實,早在蔣夢麟任北大教務長、代理校長期間,他就是蔡元培的助手和措施執行人,可謂“常務副校長”,就開始做了大量細致而具體的工作。後來到台灣後,傅斯年說他:做學問可能不如蔡氏,做事卻勝過對方;同樣,傅自己做學問可能不如胡適,做事卻比胡氏強。蔣笑了笑說:所以,蔡先生、胡先生是北大“功臣”,我們是北大“功狗”。
1926年,北京發生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北大有3位學生慘遭殺戮。蔣夢麟悲憤欲絕,3月24日,他在北大全體師生參加的追悼大會上沉痛哀悼,並對政府的暴行進行了猛烈抨擊。
蔣夢麟的一切製度秉承蔡元培成規,提出“教授治學,學生求學,職員治事,校長治校”的16字方針,對學校工作進行了全麵整頓,致力於“整飭紀律,發展群治”。設文、理、法3學院,下設14個學係;實行教授專任製,聘請了一批知名教授,特別是理學院延攬了一大批留學歸來的一流科學家,使北大理科得到較快發展;製定《國立北京大學組織大綱》,明確辦學宗旨為“研究高深學問,養成專門人才,陶融健全品格”,“養成健全的個人,創造進化的社會”;並按照美國的大學教育製度,對舊的教學和科學研究製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推行學分製,要求畢業生撰寫論文並授予學位,正式設立研究院,推進高等教育的正規化。
蔣夢麟主張教育的產品應是這樣三種人:活潑的個人——體力、腦力、感官、感情得到健全方針的人;能改良社會的個人——能自主、自治,能改良社會求社會進化的社會一分子(而不是主人翁);能生產的個人——知道勞工神聖、學會科學技能、具有獨立生產能力的“勞工”。
蔣夢麟還多方籌集資金。1931年,北京大學與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設立合作研究特款。1934年北大動工興建新的圖書館;理科各係設施得到相當的改善。到1935年,北大已建成實驗室40多個,實驗儀器6716件,標本15788種,藥品及實習用具3100多件,設備條件居於全國高校前列。以地質係為例,在李四光主持下,修建了新地質館,建立了礦物室、古生物等實驗室,開辟了地質陳列室和研究室,延續並發展了北大地質係的傳統優勢。
於是,全國有名的學者、教授齊集北大,而萬方學子也莫不以一登龍門為榮幸。有的遠道前來的學生,一時考不上北大,也情願前來做個旁聽生。外國留學生到北大來求學的也頗不少。當時景山東街、沙灘、騎河樓一帶小公寓裏住滿了各地來的學生。生活雖然艱苦,然而他們各自追求自己的理想,大多都能安貧樂道,為追尋真理摸索前進。
蔣夢麟曾經說:在一個大學中,校長、教授、學生是3種勢力。如果三者之中,有兩種聯合起來,反對其餘一種,一種必然失敗。而他很會處理這三者之間的關係。
蔣夢麟掌校期間,正是民族危亡內憂外患之時。而經過亡校風波的北大,卻在教學與科研水平穩步上升,蔣夢麟這位中國現代傑出教育家功不可沒。
14、1917年B:赫耳墨斯神杖
中國醫學教育的最高殿堂、號稱“中國醫科類院校的排頭兵”、“中國醫學家的搖籃”的原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創建於1917年,時名北京協和醫學院;建國後改為中國協和醫學院;1957年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合並,院校合一;1959年改為中國醫科大學;1978年改為中國首都醫科大學;1985年改為此名;1995年建立全國首家護理學院;2002年開始與清華大學進行合作,2006年更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
原中國醫學科學院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院校徽為璧形,寓意為中西合璧,其綠色和白色象征生命的常新與永恒。徽章的內容為盾牌、殿堂、長卷、訓辭和院校中英文名稱。徽章上方的“協盾牌”象征抵禦疾病、護佑生命;其中蛇杖源於希臘傳說中可以起死回生的風神赫耳墨斯神杖,這是國際公認的醫用標誌。其校訓為“嚴謹、博精、創新、奉獻”。
北京協和醫學院是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舊時又譯“羅氏基金會”)在中國最大、最著名、也是它最得意的一項投資。北京協和醫學院從1915年起開始籌建,1916年選址動工,1921年舉行落成典禮並正式命名。它將美國當時最先進的約翰斯·霍普金斯醫學院的教學計劃和辦學經驗移植到中國來,把培養高質量、高水平的醫學人才作為辦學宗旨,形成一整套獨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教學製度和方法。